音樂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發展每個人的音樂興趣與音樂愛好,并使其逐漸提升為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質,成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而關注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愛好,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動力,也是音樂愛好持續發展,終生熱愛音樂的根本保證。在初中音樂教育中,為了讓學生提高對課堂的配合度,激發其興趣的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建立心靈的紐帶

教師必須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教師應當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在其音樂學習中記錄其點滴進步,并在適當的場景中指明和鼓勵。此外,教師應善于使用肢體語言,如親切的眼神、柔和的動作、和藹的態度、豐富的面部表情等在教學中來縮短師生之間的差距,從而建立師生間的心靈紐帶。

教師必須善用賞識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特別關愛那些歌唱得好、樂理知識掌握牢固又愛表現自我的“特長生”,有一部分學生則成為“特長生”的“陪讀生”,結果這些“特長生”因為常被老師關注而特別喜歡上音樂課,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然而“陪讀生”則害羞、不善發言、不樂意表現自己。因此,在此類學生沒有信心的時候,教師應當適時地鼓勵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只要學生有一丁點的進步便給予肯定。這種鼓勵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也體現在學生的課外興趣活動上。例如,可以讓不太愛表現的學生在課上多回答幾次問題,學了新歌讓他們上臺給同學們演唱,并且給他們簡單的鼓勵。也許正是這鼓勵的話語,便激發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二、樹立好模范帶頭作用

在和學生建立起心靈紐帶的基礎上,教師不妨嘗試使用健康積極的“偶像效應”,在業務上精益求精,成為被學生崇拜、模仿的對象。教師要對課本涉及的作品掌握透徹,反復鉆研教材。此外,教師應當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良好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體會到和教師的知識差距,從而產生敬仰的心態。

在此期間,教師擔負著引導學生的職責。因而教師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基本功,將音樂作品的寫作背景和音樂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時傳遞給學生,積極地調動學生自身的想象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學習音樂,并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產生音樂研究的興趣。只有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意境,誘發學生內在的情感,不斷促進學生與教師以及音樂作家之間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深刻體驗到這門課程的獨特魅力。

三、當好引路人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過分展示自己,而是在適當的時機予以點撥。例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選擇經典音樂作品扮演情景劇,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品的內涵,又聯系了文學作品或生活場景等,讓學生積極配合參與,音樂學習就顯得輕松愉快了。

四、運用現代教學媒體

音樂作為一門抽象的藝術,不能將其簡單地處理為單純的講解。此外,僅僅追求聽覺是完全不夠的,這樣就淪為了藝術欣賞而非音樂教育,過于流于表面和形式化。且學生會無法理解整個作品,從而失去興趣。

因此,音樂教育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動靜結合,滿足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基本需求。如冗長的《藍色狂想曲》,想讓學生耐心聽完是非常困難的。這時就可以用喬治·格什溫《藍色狂想曲》動畫片進行啟發式教育,讓學生在得到視覺滿足的同時伴以聽覺享受,從而加深印象、陶冶情操。

音樂教育指的不僅是使學生了解課本上所呈現的符號,它每時每刻都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周邊,教師應該利用音樂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積極引導學生在創新的環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修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能夠自覺積極地去創造、探索和發現,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使初中音樂教學能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將音樂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使學生更投入、主動和放松地去學習音樂知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音樂知識和能力的積累,使得音樂教學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