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能否學好英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學中不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不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就會導致學生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厭惡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呈惡性循環狀態。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愉快因素,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學、勤學、善學。具體做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比”求“趣”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課堂導入,可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課鈴剛響,學生的興奮點還停留在課間所從事的某項活動上。這時,唱一首歡快的英語歌曲,做一兩個好玩的游戲,如聽音選圖、唱英文歌曲、說繞口令、講故事、猜謎語、單詞接龍、擊鼓傳花、傳悄悄話、情景表演、小組競賽等。這些活動既使學生感到其樂無窮,又使他們人人賽記憶,個個比能力,組組賽互助,倆倆比合作,集體、小組、個人活動相結合,競爭意識增強,營造了一個英語學習的氛圍,同時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思維達到了最佳狀態,為新課的導入作好了鋪墊。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以“活”導“趣”

為了適應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課堂教學要求,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實物、圖片、簡筆畫、錄音、幻燈、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如在教學“What was wrong with Mrs Brown?”時,我把Mrs Brown肥胖的形象及她和一位醫生在醫務室交談的畫面投影到幻燈片上,然后問學生“ Why did Mrs Brown go to see doctor?”學生便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起來:“她太胖了。”再問,“如果她想Keep fit,她該怎么做?”讓學生發揮想象,然后把他們的答案歸納為“Eat less food and do more sports” 。當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再進行閱讀,然后教師再把本課的重點、難點投影在幻燈上,把“Key words”顯示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復述課文。這樣,學生有了興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節課的內容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總之,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靈活搭配,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和諧輕松、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容易。

三、積極探討教學新模式,以“演”創“趣”

現行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知識的單元化、階段化,語言活動的話題化。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作了大膽地嘗試,那就是改變以往每課時講授一課的習慣,立于單元的高度,以話題的內容為主線,貫穿整個單元進行教學。第一課時進行詞匯教學和整體感知;第二課時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感知理解及角色扮演;第三課時讓學生進一步消化有關內容并展開復述;第四課時創設情景,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總之,整個單元的學習都圍繞某一話題,以表演為契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表演,學生們在輕松和快樂中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培養了能力。

四、作業設計應靈活多變,以“新”引“趣”

傳統的英語作業多是讓學生做一些機械重復的抄寫練習,而這種單調枯燥的家庭作業往往使學生疲于應付,甚至還有可能使學生養成抄襲的壞習慣。家庭作業的布置要以《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論為先導,圍繞教學要求,拓展視野,從聽說、讀寫、玩演、視聽等多角度入手。從提高學生興趣,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強化教學目標出發,使學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交際打下基礎。教師還可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來布置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能將以上這些方法組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為學生創造能自由釋放其創新靈氣的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英語學習一定會成為學生心中的一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