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讀教材,把握重點山水、花鳥是我國傳統繪畫的優秀藝術之一,它博大精深。在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畫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山水、花鳥,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操。比如,教材以感受古人筆墨,欣賞元代著名作品——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為開頭,給學生以線條繪畫的感覺,讓學生了解古代畫家以筆墨勾線,不同濃淡線條可以表達山石的陰陽凹凸,以雙勾手法畫樹可以展現古人對自然界的印象,讓學生認識“寫意”這個概念,感知古代畫家的筆情墨意,水墨交融的技法。其次,教材上還有清代畫家石濤的山水畫,岸柳雙橋,山石有水,可謂美好至極。再是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潑墨山水》的作品,真是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二 、營造氛圍,引發激情

課本第一章節是“造型、表現”的一個內容。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在于情意以及藝術傳承,美術文化,拓展學生胸臆,了解一些筆墨技能技法,讓學生通過了解古今畫家以生活感受美、表達美來學習古人寬闊的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美麗,使之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我在教學時,從文房四寶開始,對其特有的毛筆、宣紙、硯墨構成中國畫的主要工具作展示和講解;在教室周圍布置一些山水、花鳥、人物畫,創設情境,感受中國畫的魅力。同時還把中國畫的一些技法,如工筆,兼工帶寫也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知道中國畫的技法多樣性及其藝術魅力。在學生邊欣賞、討論、研究、理解原作的筆墨、濃淡、干濕、水墨怎樣交融,墨彩怎樣紛呈時,暢談其美,以此激發學生逐漸喜愛上中國畫,知道中國畫的筆墨情、筆墨意、筆墨美,探究中國畫筆墨美,美在筆墨變化中,美在拓展視野。以此探究筆墨表達手法,知道掌握了技法,有了激情,美就在你的筆下。

三、培養情趣,提高能力

在學生感知中國畫的工具及通過欣賞,他們的興趣激增,表達欲增強。此時我又在視頻展示儀上作畫,然后學生自己嘗試。要求學生用比較簡練的手法去表達山水、樹木,還有一些花草、蔬果,或讓學生回憶其旅游經歷,回憶生活中、家庭中的盆花以及蔬果,讓學生感受其意境在胸,寥寥幾筆,余味無窮。同時,讓學生把握筆的中鋒、側鋒、逆鋒的運筆技巧。要求他們注意作畫時的墨、彩相互間的交融技法,在宣紙上的運用,使學生感受中國畫的魅力無窮。

四、集體評價,樂趣無窮

新課改以來,對學生習作不再是老師打一個分,而是學生有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再加上老師評價。通過師生參與平等對話,真誠溝通,學生相互學習借鑒,彼此激發情趣。

我在組建小組學習時,明確組長責任,要求組員與組員間相互協調、信任,取長補短。如: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為題,作一幅中國畫,看各小組的大家的智慧。首先學生間對這句詩進行探討,有一個理論指導,由組長負責畫小稿一張,各抒己見,然后發揮各組員的特長,共同完成,把南山美景、秋菊美意盡可能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由于各小組人員分配不同,畫面就出現各異,但主題明確,筆墨基本到位。我再讓各組長先敘述自己小組作畫過程,再來評價其他小組之畫,氣氛熱烈,把藝術文化、詩畫巧妙結合,效果極佳。

五、改變觀念,不斷學習

新課程改革更注重人文知識,更注重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這也給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改變觀念,要精心構建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三者互動的合作環境。這需要從單一教學中國畫技能、技法解脫出來,把相關文化知識澆灌于教學之中,不斷學習,深入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其時代背景的內涵,研究具體整合策略及方法,以提高中國畫教學與文化知識方面的效益。其實,在教學中,要真正實現合作學習,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

要讓學生愛生活,愛祖國山河美,對身邊花卉、蔬果美有著詩人般的熱情,對中國畫的一些畫法和一些內容去發現、去探究,教師首先要對中國畫表達方法去琢磨、去理解、去表達,對其文化元素進行探究,利用現代信息,吸收更多文化營養,提高審美情操。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美術教育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總之,教學中國畫是讓學生感悟中國藝術,把中國畫的筆墨美,通過他們的表達,躍然紙上,逐步加深對中國畫的理解,懂得欣賞中國畫,使美的心靈進一步升華,成為中國畫的愛好者、傳播者、繼承者,使我們的中國畫教學長遠煥發時代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