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基礎教育”對比研修報告
作者:西安市蓮湖區八一街小學 崔 敏
發布時間:2014-01-22 17:07: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3年5月12日至6月1日,在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外專局的組織安排下,“西安市骨干教師研修班”一行十五人赴英學習。期間,共訪問了7所學校,聆聽了2場專題報告,參觀了牛津、劍橋與格林威治大學等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在英期間,我們積極轉換角色,以學習者的姿態了解英國義務教育體系,在切磋交流中對比“中英教育”。1. 上課方式。在中國,一個班級的學生每天都在同一間教室里上課,不同的任課老師進進出出。而在英國,進進出出的是學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課,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生。課間的走廊里,學生們都在快速地尋找下節課的教室。
2.師生關系。在中國,教師是無所不能的權威,很少有學生會對老師產生懷疑。教師的淵博、自信、嚴厲,使學生對他們生畏,害怕與老師接近。英國的老師也是知識的源泉,但他們和學生的距離似乎要近一些,他們會和學生談天、交心。
3.教材配備。在中國,我們會有專業的教材編寫團隊根據課程標準編寫不同版本的教科書。無論選擇哪種教材,都會有較詳細的教學內容和配套練習題。英國教師沒有教材,只有一本教育部統一配發的教學大綱,里面較詳細地闡述了學生在該年級段、該學科需達到的要求。教師根據大綱自由選取素材,為學生設計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師自由度很大,工作量也很大。
4.管理模式。英國的每所學校均有一個約2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或稱為董事會),這個團隊由家長代表、教育行政部門官員、律師、社區成功人士等組成。團隊中的每位成員均是義務服務,但這個團隊需要招聘校長,定期審核校長的任期目標是否達成,并對學校財政和學校管理全權負責。可以說,這個管理團隊的“權力”很大,是校長“挑剔的朋友”。在中國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學校管理。
5.社會教育功能。在英國學習期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其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我們參觀了英國國家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曼徹斯特工業館和科技館,在這些場館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學生,他們穿著統一的服裝,在老師的帶領下,漫步在藝術的殿堂,接受美的熏陶。
6.授課方式。在中國,我們主要采取大班教學,每班幾十個孩子,每節課一名教師授課。在英國大多采用小班型授課與個人輔導相結合,老師可以充分兼顧到每一個學生。英國政府花巨資為每個班級配備專門的輔助教師,這些教師在課余時間輔導一些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對于學生個體心理健康成長而言,個人輔導益處很多。
我十分珍惜這次來英國培訓的機會,努力地把英式教育的精華,有針對性地帶回來,結合我們教育優良的地方,力爭做到優勢疊加,提升和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甚至影響其他教師和整個學校。
感悟一: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教育的快樂。“以學生為主”這個理念深深地刻在每個人的心中,從管理團隊到校長再到教師。似乎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校找到感興趣的課程,除英語、數學、體育、科學等必修課外,學校還有服裝設計、食品加工、烹飪、裁縫、工藝、商業、廣告鑒賞、文學、戲劇、健康、旅游等課程。
感悟二: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受英國教育沒有教材的影響,作為一線教師,我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教材只是我們手中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終極目標。我認為我們在備課時,應該心中有課標,關注課程標準的要求,吃透課標精神,對教材理性看待,從心靈深處感悟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感悟三:美好的環境可以塑造美好的靈魂。我們去過的幾所中小學,不僅有綠草如茵的球場,有現代化氣息濃郁的實驗樓,有環境優雅的校園,有超市一樣供學生(高年級)休息、用點心、交流、思考的咖啡館,還有百年以上的老教室、舊教學樓。學校承載著幾代、幾十代學生心中最早、最美好的記憶。人生最初接受美好教育的地方,往往會成為一個人一生的精神源泉。
英國之行已經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它是我研修路上的另一個起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已擁有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境界。我會盡我所能,將研修中的所得、所悟、所思、所想用于自身的教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