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人們往往重視結構完整的篇章訓練,卻忽視了語段(片段)寫作訓練。由于學生沒有通過語段訓練這一關,導致篇章訓練中結構混亂、句群雜糅的現象時有發生。面對這種情況,學生著急,家長焦慮,老師驚詫。于是,一版、再版的“優秀作文選”、“小學生作文大全”等輔導資料接踵而至。時過境遷,“優秀作文”不優秀,“作文大全”大而不全。解決“作文難、難作文”的途徑是什么?應該是重視學生的語段寫作訓練,讓學生過好語段寫作這一關。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重視細節描寫

我們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主要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等四方面著手。教學中,我們又把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中的細節稱之為細節描寫。生活中的細節,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有時卻能逼真地表現人的思想、性格、情感和態度。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重視細節描寫。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其中“當我推開病房的門,不禁怔住了……”這一細節描寫自然而純樸,真摯而感人,突出了“愛如茉莉”這一題旨。可見細節描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表現文章中心的不可忽略的部分。教學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揣摩細節描寫的作用,同時,指導學生聯系生活,模仿細節描寫的方法描寫細節。示例一:“晚風習習,吹散了媽媽稀疏的頭發。我忽然發現:媽媽頭上已經有了白發,稀少的頭發掩蓋不了媽媽的蒼老。這時,我和媽媽走在一起,頓覺我已長高了,媽媽似乎矮了一截。”這是從媽媽的身材和頭發的變化來寫媽媽的蒼老,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二、引導學生貼近自然,揣摩景物描寫

“景”與“物”本來是兩個概念。“景”指景象,“物”指物態。因為二者關系緊密,人們習慣地將“景”與“物”的描寫稱之為景物描寫。景物描寫的作用無非是介紹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抒發感情。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少年王冕》,有一組描寫雨后景物的句群,美妙而富有詩意,幼小的王冕不禁看得入了神。從王冕“在綠草地上坐著”,可以確定,觀察者的視點是固定的,但目光卻在不斷移動:仰視天空,俯視湖面;遠望天際,近看山下;細數荷花,靜觀水珠……由上而下,由遠及近,觀察順序有條不紊。那么,這段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呢?從王冕的心理活動可以推測,此景此物,觸發了他學畫荷花的情感,最終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畫荷花高手。不僅如此,還成為王冕孝敬母親的媒介。可見,這里的景物描寫既有介紹環境的作用,又有烘托人物的作用。教學中,筆者結合文本閱讀,引導學生揣摩景物描寫的方法與作用,指導學生根據中心的需要,恰當運用景物描寫表情達意。示例二:“夏天的傍晚,我跟媽媽來到葡萄園,原先快樂的心情忽然悲涼起來:果葉像剛出爐的山芋又焦又黃,正在成熟的葡萄無精打采地掛在枝頭,有的像剛出生的嬰兒的小嘴,張開了一道細微的口子。借著落日的余暉,我分明瞥見了媽媽的臉也干癟了許多……”這段景物描寫再現了連續暴雨后果園的衰敗景象,烘托了人物焦慮的心情。

三、引導學生面向社會,加強敘事訓練

敘事是記敘文寫作的基礎。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面向社會,加強敘事訓練。筆者以為,敘事練習要注意以下三點:⒈要寫出事情的原因和結果;⒉要敘述事情的主要過程;⒊要處理好詳略的關系。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衣袋》,第5段描敘法布爾小時候捕捉小甲蟲的經過,敘事清楚,用詞恰當,語言活潑充滿著兒童生活氣息。這一“掠”字,寫出了小甲蟲動作的快捷;“撲”與“捉”的連續動作,表現了小法布爾的機智和敏捷。加上對小甲蟲的精彩描寫,更突出了小法布爾對這個小寶貝的愛慕之情。事情的結果是,“放進蝸牛殼里……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這里,記敘兼有描寫,既有“景”又有“物”,既有“人”又有“事”,線索清楚,動態感強。

綜上所述,語段寫作要在閱讀中習得方法,在仿寫中錘煉筆力,在鏈接生活中拓展空間。只有用教育的智慧開啟學生的新智慧,語段寫作才能成為作文教學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