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劃:薛小琴

寫作首先是練習一種與社會、與人溝通的方式,如果學會了很好的寫作技能的話,實際上就學會了一種很好的與人溝通的方式,學會了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開端。

——余秋雨

編者按:從事編輯工作十幾年,長期面對各類稿件,最使我感到尷尬的是幾乎每一期都會遇到教學生寫作一類的話題,然而,談了十幾年終究談不明白。究竟如何教學生寫作文?學生怎樣作文才能直抒胸臆,呈現精彩?這一直是我們關注的話題。本期結合教學一線執教者的教學經驗,展開討論:怎樣教學生寫作文?怎樣幫助他們提高寫作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 優化作文教學

■小學作文教學應重視語段寫作訓練

■如何讓小學生不懼怕作文

■讀寫結合架起閱讀與習作的橋梁

■從生活入手提高寫作水平

■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文

據報道,從2016年起,北京高考語文將由150分增至180分。按慣例,作文在語文總成績中所占比例大概為30%左右,隨著語文分數的增加,作文也將加大比重。怎樣教學生寫作文,是語文教師長期以來研究和探討的熱門話題,也是令教師們頭痛的古老話題。不僅教師頭痛,大多數學生也是談文色變,作文要么空洞無物,要么胡編亂造。怎樣讓學生能夠寫我所想,從心底喜歡寫作,寫出真實漂亮的作文呢?

“研學旅行”打開學生寫作的心靈之門

近日,西安市將在西安市三十中等54所中小學,首批開展研學旅行試點。放眼全國,更多的教育部門和學校看好“研學旅行”為教育帶來的益處。今年,蘇州、合肥就已經相繼成為研學旅行的試點城市。這些學校將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鼓勵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學習更生動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寫作文。有了生活,有了經歷,才會有感受,進而有寫作的意愿。

一次旅行,就是一次體驗,甚至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比如給父母洗一次腳,打一次工,親手賣出一件商品,勇敢地走一次夜路,體驗一次月下漫步、細雨緩步或踏雪尋梅的浪漫,嘗試組裝和維修家中常見的電器……這是最近鄞州區田莘耕中學列出的100件事,要求在校學生在三年里體驗完成。看著體驗手冊上面的100件事時,同學們感覺好幸福,因為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學生來說,宿舍、教室、食堂這三點一線的生活,就是他們青春的全部,甚至連他們自己也覺得理所當然。可是當有人為他們列出了三年內應該完成的100件事,既讓他們感到無比新鮮,又使他們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很多中學生都在心底感嘆一聲:這,才是生活,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那什么是生活?對于學生而言,生活就是吃飯穿衣、上課放學、打球玩耍,斗嘴閑聊……如果注意挖掘和感受,在這些生活中,完全能提煉出有益的寫作材料。因此,幫助學生學會獲取生活素材,是教師進行作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運用“眼、耳、鼻、口、手”感受和體驗生活,是獲取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徑。引導孩子細心觀察,用心體驗,在愉悅的狀態下,筆尖飛揚,抒發真情,孩子們就會有寫不盡的話題。這也正是莫言所說的,從身邊的生活經驗入手,中小學生寫作文,應該重點培養語感,也就是說話的“腔調”,即風格。語感一旦掌握,那就寫啥像啥了。寫作文,要從我們身邊的生活經驗入手,寫我們的村莊、寫我們的家庭、寫我們身邊的事,但無論寫什么,個人經驗很重要。生活是寫作的“活水”,那無拘無束的日記、豐富多彩的隨筆、暢所欲言的交談都是寫作訓練的好契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確保安全、適用、節約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研學旅行,寓教于樂,寓教于游,讓學生接觸社會和自然,在體驗中學習和鍛煉,培養學生刻苦學習、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和精神,讓研學旅行打開孩子寫作的心靈之門,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前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是寫作的源泉,對于寫出優秀的作品極其重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講讀書對于寫作的重要性。關于這點,《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有一段話,說得更形象,更深刻。“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也。”“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多么深入淺出的道理。閱讀的多少,理解的深淺,幾乎就決定了你這一生所達到的高度。當代作家如云,大作家也實在不少,然而他們與民國時期的作家一比,就相形見絀了。為什么?民國時期的作家,那都是有海量閱讀的,不少作家那都是“兩腳踏東西文化”(林語堂語)的。魯迅生前博覽群書,他讀過的不少書,都是我們很少涉獵的,他讀過的一些善本,今人很難見到。

現如今,學生們普遍患有“作文恐懼癥”。每到寫作文,就如臨大敵,點燈熬油,苦心焦思,也難寫出一篇像樣的東西。問題就出在讀得太少。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和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書是人類打開智慧的金鑰匙,閱讀能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漫游童話王國,翱翔宇宙,了解世界;能讓他們辨別真假惡丑,領悟人生的真諦,插上理想的翅膀,獲取奮斗的力量。閱讀是學生獲得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如果沒有對大量文學作品內涵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閱讀獲取的情感體驗而形成的深沉積淀,是很難產生內蘊豐厚的優秀之作的,只有以廣泛的閱讀記憶、獲取信息為前提,才能寫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來。

只有寫,才會寫

韓寒,是一個隨性的人,他的寫作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直觀感受,他所擁有的天賦就是能夠用最簡單的話、最簡單的比喻把一件事點破。初學寫作時,他想過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寫,當時他最愛的小說就是《圍城》,看了很多遍,而且《圍城》有個特點就是無論從哪邊翻開來都可以看,它是部故事性很弱但文筆很強的小說,他就開始學著寫,把自己的內心直言不諱寫出來。要提高寫作能力,最關鍵的還是要多練。要養成愛動筆的好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能你開始時寫得不夠好,但這不要緊,只要你肯動手,你的寫作水平就會與日俱增。

該讓學生怎么寫呢?“多一些開放,少一些束縛”。課程標準主張:低年級“寫自己想說的話”;中年級“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活動,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高年級“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這一要求無論從習作的內容,還是習作的形式都主張多一些自由、開放,少一些束縛、限制。南宋詩人謝枋的《文章規范》將文章分為“放膽文”和“小心文”,提出“凡學文,初要大膽,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初要大膽,終要心小”道出了學習作必經歷的兩種境界,即剛開始學習作時不應太拘泥于寫作規則,盡可能酣暢淋漓地表達。繼而達到“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的目的。試想,小學生初學習作的主要矛盾就是寫不多,三言兩語,寥寥幾筆,因此,我們想要讓孩子敞開思想去寫,就不能約束學生的寫法,寫多了,慢慢就學會裁剪,學會取舍,從而完成逐漸提高的過程。

讓學生寫什么?“習作不只是作文課的事,要把練筆貫穿于平時的學習、生活之中”。只在作文課上講作文、寫作文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而寫,形式靈活的培養,這樣才能有效提高習作能力,有效提高通過練筆服務于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光在課堂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而且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寫生活隨筆,積累寫作素材,隨時記下觀察中的發現,思維中的火花,讀書中的感受,生活中的體驗等,為學生創造練筆的機會,在寫中提高能力。寫得多了自然就會產生“手感”。“手感”好了,下筆就真的如有神助了。甚至本來沒有構思到,寫著寫著奇妙精辟的句子就自動冒出來,流出來。筆尖兒牽著大腦走,越寫越開心。

“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當學生發現了寫作的快樂,寫作會成為他們內心的渴求。抒寫心靈,放飛心靈會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他們會難以舍棄這種需求。當這種需求來自內心,我們的作文就不再是沉甸甸的包袱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而是學生們對生命進行表達的渠道,寫作會是輕松而愉快的。

勤動腦,多積累

寫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你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對于課本上或是你看到的好文章,你要多分析,作者為什么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在以后寫作中能否借鑒等。作文是表達思想的東西,因此在寫作之前要構思,要把你對一些人或事的體會和感想寫出來。

郭敬明的文字是比較細膩的,他擅長使用生活中平常的心理活動和生活物品作為描寫的材料,以此讓你產生心理共鳴。他善于對環境進行細致的描寫,文筆細膩,渲染出寧靜致遠、沒有世俗喧囂的氣氛,給人很強烈的畫面感,像無聲的影片,發人深思。正如在《夏至未至》中他對上海的描寫。他是一個細膩的寫手,人物的心理活動在他細膩新鮮的筆法下展露無遺。他聯想能力很強,因此他的比喻都非常精辟生動、特別而唯美。沒有人能否認郭敬明在遣詞造句上的極高造詣,諸如其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好字、好句、華麗辭藻、唯美比喻。如果沒有較高的文學修養,沒有廣博的見聞,沒有扎實的功底,他如何寫得出這樣的作品?

著名文化史學者余秋雨先生說過:在這個識字已經比較普及的時代,寫作首先是練習一種與社會、與人溝通的方式,如果學會了很好的寫作技能的話,實際上就學會了一種很好的與人溝通的方式,學會了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開端。我讀過楊振寧先生的文章,還讀過李政道先生的文章。讀了以后很驚訝——他們怎么寫得那么好!他們的散文如果和作家一樣好,作家也已經很慚愧了,因為他們還有那么顯著的物理學的成績,作家沒有,可是他們的散文比我們很多作家還要好,這說明什么呢?——他們實際上比較早地就獲得了一種和世界、和他人、和生命的對話與溝通的方式。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這份本領都是健康人生的重要開端,是對自己內在靈魂的挖掘方式、表述方式。作文是和世界對話、和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是靈魂的表述方式,也是靈魂的挖掘方式;作文更可能使其中一部分人成為一個比較有意識的思考者和觀察者。作文是超越具體專業選擇的現代人必備的素質。

寫作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智力活動,它可以反映一個人知識范圍大小,認識水平高低。中學生作文能力能否優化,有賴于觀察、閱讀、想象、創造、表達以及從屬能力等作文結構能力的協調發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論”所揭示的,構成木桶的哪一塊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則,必然影響木桶的容載總量。這些能力結構因素統籌兼顧,同時培養和訓練,作文能力的后勁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標才可達到。

目前,中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能力這方面所下的功夫是遠不夠的。我們的教師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將他們所懂的傳授給學生,但學生對這些并沒有太大興趣,學生是在脅迫中去學習提高寫作水平的,這其實是對學生創作激情的一種限制和傷害。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文教學首當其沖,要讓學生走出去,在游中有所學,在行中有所思,讓寫作多一些開放,少一些束縛。

【延伸閱讀】

新概念作文大賽

一代人的文學夢

上世紀90年代,中學語文教育面臨巨大危機。傳統的應試教育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得學生作文變成了機械的八股文。1998年,為了突破應試教育對文學的禁錮,探索一條語文教學應有的人文性和審美性道路,趙長天主持的《萌芽》雜志社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七所著名高校舉辦了影響巨大的新概念作文大賽。

新概念作文大賽強調文學創作的人文性、審美性和靈活性,主張拋棄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束縛,這無疑給許多所謂“學習不好”的偏才、怪才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這些愛好文學的青年因為新概念作文聚在一起,在交往中傳遞著各自的文學感受,使得文學熱潮開始在80后中出現。許多人因為新概念作文大賽愛上了爬格子,并將此作為了終身事業。通過大賽,韓寒、郭敬明、饒雪漫、張悅然、徐鵬等一批青年作家走進人們的視野,并成為國內文壇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新概念作文顛覆了應試教育的作文理念,給語文教育帶來了強烈的觀念沖擊。這種觀念的沖擊力,也成就了它的社會影響力。時隔15年后,我們或許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這種影響力。新概念作文從顛覆應試作文理念這個原點開始,給這個社會帶來了一場觀念的沖擊波。

新概念作文大賽影響的絕對不只是幾個一等獎得主。其釋放了一代小青年的才情和想象力,給他們提供了強大的自信支撐,讓他們獲得了應試教育體系之外的價值認同。

新概念作文用自由表達和真實表達的理念,重申了寫作本意,也參與了社會價值體系的重塑。其影響的不僅僅是韓寒、郭敬明等個別作家,而是在一代人的青春期和人格養成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寫作的坐標與價值肯定體系。(末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