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農村初中班級凝聚力的因素及對策
作者: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黨寨中學 朱興鵬
發布時間:2014-01-20 17:23: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班級凝聚力的大小、強弱關系到班級的榮辱、興衰。凝聚力越強,學校各方面工作的執行力度也越強。因此,增強班級凝聚力成了學生個人能力提升和目標實現的需要,成為了班級生存和學校發展的需要。一、影響農村初中班級凝聚力的因素
1.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影響班級凝聚力的主導因素。班集體中學生個性的差異,導致了班風的不同。班級風氣的不同,使得各班的凝聚力有了差異。學生個性差異是班級凝聚力建設的主導因素,所以班主任需要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制度來規范、活動來引導、榮譽來激勵,以形成較強的班級凝聚力。
2.班級文化氛圍是影響班級凝聚力的潛在因素。班級文化主要表現在班級規章制度、學習園地、教室環境、班風、班訓、班標等方面。優秀的班級文化氛圍可以陶冶性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
3.班級“核心”人物是影響班級凝聚力的風向因素。班主任、班干部或學科骨干都是班級的核心人物。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氣質、愛好都會影響班級凝聚力,民主的、朋友型的班主任是班級凝聚力的催生劑,放任的、陌路型的班主任是班級凝聚力的腐蝕劑,專橫的、獨尊型的班主任是班級凝聚力的退化劑。班干部或學科骨干可以把班級成員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一種民主、和諧、拼搏、競爭的良好氛圍。
4.社會、家庭是影響班級凝聚力的制約因素。 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教育的發展也較為滯后,家庭教育水平較低,導致“問題”學生、留守兒童、單親學生、孤兒等不斷增多。他們因缺少 “愛”,或“孤傲”,或“自卑”,有時會成為班級另類的“核心”人物,影響班級的團結。
二 、增強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1.挖掘潛在的育人環境來激發凝聚力。整潔的班級環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有條不紊的思維習慣。良好的班風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融洽的師生關系及和睦的同學關系不僅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助于學生健康思想和良好品德的培養。班主任應善于挖掘這些潛在的育人因素,不斷增強班級凝聚力。
2.用愛心來培育凝聚力。愛心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前提和最根本的因素。一個教師、一個班主任有了對學生的愛,讓學生沐浴在春風里,對學生施加的思想教育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愛讓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偉大起來”,也使教師變得更加真實起來。班主任成為了班級情感上的“主帥”和精神上的“支柱”,贏得了學生的心,就贏得了班級管理上的主動權。
3.用學生干部來構筑凝聚力。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培養班級骨干、核心力量是增強班級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班主任要多參與班級活動,掌握班級動態,發現班級管理人才,組建班級管理“內閣”;其次,要讓班級“內閣”成員明確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并在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上給予指導,然后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由班委會共同制訂切實可行的班級規章制度;第三,轉變管理模式,由“自上而下”的約束型轉變為“自下而上”的創造型,這樣班級的凝聚力就得到了構筑、加強。
4.用班級共同的目標來指引凝聚力。有沒有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好壞,都能影響班級的風氣,影響班級的凝聚力。共同目標是通過個體目標的實現而實現的。集體目標源于個體目標,又高于個體目標。兩者的差異會誘導學生產生新的追求與需要。所以班主任就要不斷地引導學生制訂符合自身情況的周目標、月目標、年目標,最終形成班級共同目標來指引凝聚力。
5.用各項活動來增強凝聚力。學校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學科競賽、文藝演出、體育競賽、手抄報、科技制作、剪紙繪畫、“校園好聲音”歌詠比賽等。這些活動關系到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涉及到學生自尊心的確立、自信心的提高及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如果班主任重視學生團體活動,做學生有力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就會更加熱愛老師,熱愛班集體、熱愛學校。
6.用班主任來協調凝聚力。班主任在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起著紐帶作用,是組織者和協調者,不但要調動發揮本班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引導正確的班級輿論,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從而協調、統一班級力量,不斷增強班級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