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愛上寫作文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小學 史利軍
發布時間:2014-01-20 16:41: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文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實,表達思想感情,形成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在作文教學中必須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才能寫出好文章。一、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認識的字少,詞匯量自然也少,看問題簡單,視野狹窄,只熟悉學校和家里常見的事,因此作文內容不豐富,主要是描述清楚某個事物或某件事,用已有的字詞表達清楚事物的形狀、顏色或事件的前后經過。等到高年級時,他們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匯,就可以更恰當地表達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能主動觀察周圍事物的變化,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于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會動之以情,這時的作文不僅內容豐富,除了描寫、敘述,還會議論和抒情。可見,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反過來,經常寫作會使一個人,思想活躍,促進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
二、增加閱讀量,提高寫作水平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實為至理名言。但就小學而言,讀書是有階段性的,要想博覽群書,首要的任務是識字。識字是學習一切文化知識的開始,寫作文當然也不例外。認識了足夠的字,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就可以閱讀通俗易懂的少兒讀物了。
閱讀是獲得寫作能力的先決條件。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非常密切,對于一個正在學習寫作的小學生來說,閱讀能給他們提供寫作的興趣和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看到別人把生活中的事描寫得那樣感人,作品以及它的作者就在小學生的心中不知不覺地樹立了榜樣。閱讀還能給小學生提供作文的觀點和材料,有許多事情他們沒有親身經歷,但閱讀別人的作品就可以通過了解別人的作品完善自己的觀點。閱讀還可以給小學生提供范例和借鑒,通過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所以說,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閱讀是寫作的“老師”。
三、 通過“聽”去感受,才能寫出好文章
對小學生而言,要學習寫作文,首先要從學習語言開始,“聽”就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一種普通的感覺——聽覺,往往會被我們忽視,其實“聽”有許多的層次和要求。普通的“聽”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講是能聽明白別人的話,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是較低層次的“聽”,即只能聽懂簡單的句子,句子一長,說法稍有變化,內容稍微復雜,就聽不懂了。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作業,要求同學們星期日到公園參觀花展并寫觀察日記。聽懂的同學就會按老師的要求先參觀花展,回來后寫日記。而有的同學聽的能力較差,只記住參觀花展而忘了寫日記;還有些同學只是隨便寫了一篇別的日記。由此看來,聽也有能力高低的問題,這種能力的高低不僅與年齡有關,還與理解記憶連在一起,這樣,“聽”的過程就會復雜了,也就是深層次的“聽”。這種“聽”不是單純用耳朵去聽,而且要伴隨著審美去聽,用心去聽。比如,樹林里傳出了歌聲,有的同學會說:“樹林里傳來了歌聲。”有的同學說:“樹林里傳來了優美的歌聲。”看來,聽的細致程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復雜的“聽”的過程是心靈感受的過程,不僅會影響普通的生活,還會直接影響作文,只有帶著情感去聽,帶著聯想去聽,寫出的文章才能富于變化,多姿多彩。
四、學會觀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
小學生學習寫作文,也應當以生活為基礎。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底子薄,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不積累素材,一遇到命題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筆下空空,只好眨著眼睛望天花板。如果老師再催得緊,只好胡亂編造或空喊幾句,應付了事,這樣的作文,徒勞而無提高。這種閉門造車、為文造情、編造故事的作文,毫無意義。有些老師主張小學生寫觀察日記,這倒是訓練能力的好辦法。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值得寫的人和事,只要我們多留心就會發現并掌握很多有用的寫作素材和題材。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鼓勵他們多積累、多讀、多聽、多說、多寫,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這樣,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寫出好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