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讓略讀教學變成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需要正確給略讀課定位,并付諸教學實踐。一、學習理論,遵循課標,準確定位

學生運用精讀課學到的方法略讀,不需要教師詳細指導,只需引導點撥。精讀與略讀關系密切,前者準備方法,后者重在應用,各有側重。因此不可將略讀課上成精讀課,略讀課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打好閱讀基礎,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使其終身受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閱讀,能從讀物中捕捉有用信息,把握其大意,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有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方法以默讀、瀏覽、圈點、批注為主,可伴有朗讀或齊讀,需要時可小組討論。

二、設計程序,明確關注,規范行為

小學5年級至6年級學段,每冊書有12篇略讀課文。如此大的閱讀量,要使略讀課的教學不流于形式,就應該教有思路。因此,需要設計略讀課的基本教學程序。略讀課基本教學流程:目標導引,疏通文義→問題探究,解決難點→學生質疑,辨詞析句→評價反饋,檢驗效果。如果說“教學定位”解決的是觀念上的問題,而“教學流程”就涉及到對行為的規范。學生參與略讀活動,強調教師作好三個關注:關注學生認知基礎的把握,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遷移,其旨歸在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參與教學活動,讓略讀課返璞歸真,成為學生快樂閱讀、訓練能力的平臺。做好了上述工作,略讀課的教學,不僅方向明確、思路清晰,而且有章可循、有規可遵。

三、實踐探索,靈活運用,突出效果

1.目標導引,疏通文義。

以《香玉劇社號》為例(語文社S版,下同)。

設計兩個學習目標:⑴默讀課文,用“~”標出常香玉從決定捐獻飛機到實現愿望的前后時間,思考有多長時間?⑵瀏覽課文,用“—”畫出常香玉為捐獻飛機做的六件事的主要詞語。學生按學習目標的提示和要求,完成上述活動。

2.問題探究,解決難點。

出示兩個問題,引導探究:⑴第9段寫常香玉拍賣華僑所捐金表,為什么詳寫“買了又捐,捐了又買“的細節?⑵課文寫到第10段也可以結束全文,又寫了第11段,目的是什么?

3.學生質疑,辨詞析句。

本課詞語豐富,如:百廢待興、悲憤難眠、喪心病狂、募集、義演等。課前提出要求:帶著字(詞)典進課堂;帶著問題進課堂。這一環節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獨立解決重點詞語,逐步培養學生自覺運用字(詞)典,深入理解的習慣。

有些課文,學生的質疑需教師加以引導啟發,方能達到辨詞析句、理解內容的目的。如《望大陸》,學生質疑:⑴“國有殤”的“殤”如何理解?⑵詩中用了四個“兮”,為何不用“啊”?前一問題,學生能提出,后一問題,教師可啟發學生提出:詩歌為了抒情,常用語氣助詞“啊”,本詩用了什么語氣助詞?

四、對略讀課教學的反思和感悟

1.運用教學流程注重規范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教學流程為教師授課規定了基本思路,但不同課文的教學又顯示了教師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1)教學流程的原則性與運用的靈活性。(2)教學流程的簡約性與教師創造的豐富性。

2.略讀方法的選擇應服從學習目的。

略讀課的學習目的是教師引導下學生獨立閱讀。因此,在實踐中注意作好兩個“慎用”和“多用”。(1)慎用朗讀,多用默讀、瀏覽,作到邊讀邊想。(2)慎用討論,多用自讀、圈點、批注,作到自解自悟。

3.注重學習效果的反饋檢驗。

閱讀的最終目的在于將閱讀的認識表達出來,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不能用任何方式表達,就意味著閱讀沒有完成。因此,“評價反饋,檢驗效果”的落實,就需要教師從文章內容出發,針對學情,精心設計好評價反饋內容,以達到檢驗閱讀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