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譯語言的心靈密碼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實小校區 陳云霞
發布時間:2014-01-03 09:57: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充分挖掘、解譯其在文本中承載的意義,用心咀嚼,用情體悟,方能使學生觸摸到文字的“溫度”,情感的廣度,文化的深度,才會有文字的生命。
一、觸摸語言的溫度:怎一個“寒”字了得
教學片斷一:《七律·長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的教學:
1.先出示金沙江的圖片,配上波濤洶涌的音樂。
師:當時敵人封鎖了江面,掠奪了所有船只,瘋狂地說:一只鳥飛過去都是妄想。但是事實是怎樣的呢?1935年5月3日,接受任務的紅軍戰士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奇襲渡口,殲滅了敵人,幸運地找到了七條小船,在七天七夜中,在湍急的金沙江上全部紅軍戰士安然渡江。兩天以后,敵人的追兵才匆匆趕到,可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了。
師:讀了這段文字,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我替紅軍高興!
師:你們真是戰士們的知音啊!千言萬語匯成一個字“暖”。
2.飛奪瀘定橋。
師:同樣在五月,飛奪瀘定橋為什么卻用一個“寒”字呢?
生:想過瀘定橋絕非輕而易舉!
師:是否如同學們想象的那樣呢?請看(出示錄像)剛才的戰爭場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這是一場你死我活、戰士們付出了生命代價的戰役!
師:鐵索寒光閃,殺聲震天響,硝煙滾滾彌漫,鐵索滴滴鮮血。這樣的悲壯慘烈怎一個“寒”字了得。
學生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的比較中,發現課文中這“一暖一寒”運用的妙處,才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貼切和表情達意的準確。
二、揣摩情感的廣度:一首生命的壯歌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紐帶。夏丏尊曾指出,學生在課堂里的閱讀,目的不在悲憤、流淚等激動,而在于激動平復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靜地去對付作品” 。
教學片斷二:《生命的壯歌——“生命橋”》
師: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獵人們手中放下的是獵槍,心中拾起的是……
生:是對老羚羊的一份敬佩。
生:是對生命的憐愛。
生:是后悔。后悔不該追殺羚羊,肆虐他們的生命。
師:是的,雖是動物,可也是鮮活的生命。獵人們為他們這種虐殺生靈的行為而后悔!心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珍愛!
“拾起”,一個簡單的動詞,在學生的意會下,竟然咀嚼出如此豐富的內涵,既讓學生感悟到了羚羊群的團結合作、勇于獻身,也讓學生體悟到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貴。
三、追尋文化的深度:爭斗有理有據
教學片斷三:寓言《鷸蚌相爭》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則寓言故事,曾經制止了一場戰爭。想知道嗎?學生個個瞪大了眼睛,想一探究竟。
師:在兩千多年前,秦國一直想統一天下,但是各國之間實力相當,所以一時不敢輕舉妄動。有一年,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要去攻打燕國,燕王很擔心,就派大夫蘇代立即求見趙王。如果蘇代說:“趙王,請不要攻打我們燕國,趙王會答應他嗎?”
“不會!”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是的,蘇代當時就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
蘇代對趙惠文王說:“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么,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師:趙王聽了以后,又會怎么想?
生:趙王想,是啊,這不跟“鷸蚌相爭”一樣,最終兩敗俱傷,誰也得不到好處嗎?
生:我不能去打燕國,一旦我們打起來,一定會勞民傷財,秦國再像那個漁夫一樣乘虛而入,把我們都消滅了,那就慘了!
回到寓言的源頭,激發孩子學習寓言的興趣,既增加了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又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寓言的含義。
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激勵下,學生通過文字走進作者內心,自己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解譯語言的心靈密碼,我們才能真正鍛造出有效的閱讀教學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