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幸福感日益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而教育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幸福感,尤其是作為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中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課為研究對象,以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幸福感導向下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模式,對于指導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幸福感和幸福課堂的界定

(一)幸福感的內涵。

根據陳瑛的《人生幸福論》中的定義,我們認為幸福感是主體依據自己的判斷標準對客體所作的積極的評價,包括對客體的滿意度和主體本身的情感的平衡度。

(二)幸福課堂的界定。

幸福課堂主要來自于教師的授課方式,是否關心、尊重學生以及與課堂相關的要素,總結下來學生與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是建立幸福和諧課堂的四個必要的因素。結合這一觀點,可以把學生在課堂中的幸福感理解為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依據自身的標準對自身、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所作的整體性積極評價,及在此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價值感、快樂感、滿足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需要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在獲得知識、快樂和滿足的同時產生幸福感。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幸福課堂構建的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

(一)積極心理學概述。

引用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的定義,所謂的積極心理“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換句話說,積極心理學就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原因。

1.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符合時代和教育的要求。

積極心理學以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生活幸福作為其功能和使命,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也就體現了當下提倡的以人為本理念,教育上的育人為本的理念,符合時代和教育的要求。

2.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標。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潛力,以幫助所有人獲得幸福為目標,而本次研究的重點就是以幸福感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向,因此引用積極心理學中的關于幸福的相關理論,可以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并且其研究對象的范圍涉及所有人,因此具有普遍適用性。

3.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

積極心理學反對偏向問題研究的價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養人固有的積極能力上,通過培養和擴大人固有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而使人真正成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就是以這種價值取向為核心而逐漸成長起來的。

三、幸福感導向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的構建

本次研究是關于如何讓學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感受到幸福,而課堂的教學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學模式,幸福課堂的構建更需要與之相符合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連接。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得以轉化的中介,發揮著中介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教學模式是正確反映教學客觀規律,有效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范式。而教學模式主要由理論基礎、教學目標、實現條件、操作程序、教學評價五個因素組成,因此構建幸福感導向下教學模式需要考慮以上五個因素。以下筆者從這五個因素出發闡述自己的構想:

(一)理論基礎。

以積極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構建為理論導向,以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同時借鑒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二)教學目標

以“激發、培養學生美好品德”為理念,促進知識與目標,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進而實現師生在課堂中的幸福體驗。

(三)實現條件

教學模式中的實現條件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這五個因素,因此要科學合理地調整教學中這五個因素,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尤其在教師的參與下,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的積極輔助作用。結合影響初中思想品德治課課堂幸福感因素,對應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議:

1.學生自身。

美國心理學家狄納認為幸福感存在于個體的體驗之中,具有主觀性,所以幸福感的提高還需從學生自身做起,進行積極的心態調整,并且主動構建自身的幸福感。所以課堂中學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加強自身的幸福感體驗,為自己樹立積極可行的學習目標,以此作為學習動力;做好課前預習,了解老師講課的重點、難點;聽課時根據老師講課的進度,調整聽課心理狀態,帶著問題聽講,讓自己“忙”起來,“有事做”,這樣每節課都是充實的,成功的。

2.教師自身。

首先,教師注重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幸福課堂是以教師有職業幸福感為前提的,教師的幸福感直接影響著學生和社會,研究表明教師的幸福感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教師臉上洋溢著笑容,語言是溫和的,時刻傳遞著幸福的信息,學生自然也會受其影響,因此教師自身要提升幸福感。其次,教師注重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主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充分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科書的基礎上,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3.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要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特點。初中思想品德教科書中共有47個主題,其中30個主題屬于德育的本體教育,如珍惜無價的自尊、愛在屋檐下等,所以課堂的教學內容可以在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下,進行適當的整合,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中獲得幸福的體驗。

4.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師生間表達、加工、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教學實施的關鍵,教師要根據不同的主題適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像一些簡單的主題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講解等方法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像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這種比較抽象的主題,可以通過事例展示、教師講解等方法進行教學。

5.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放學生的心靈空間,營造自由、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充分激活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性。

(四)操作程序。

基于上述分析和總結,本研究提出以幸福感貫穿整個課堂,從課前感受幸福,到課中創造幸福的學習體驗機會到課堂接近尾聲時的表達幸福感的教學操作程序。

1.課前感受幸福。

在課前拿出“幸福回憶2分鐘的時間”,具體路徑有兩個:一種是讓學生在預習中感受幸福。學生之間交流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獨立解決的問題,以及新的發現,體會成就感,進而感受幸福。另一種路徑是渲染課堂氣氛,如讓學生交流最近開心、幸福、愉快的事情,或以各組為單位展示幸福的學習的口號、誓言,如“我學習我幸福”、“我展示我幸福”、“我的課堂我作主”等。

2.課中創造幸福。

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展示,讓學生感受自主的幸福,通過學習探究,讓學生感受追求的幸福,具體如下: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小組研討交流——班級展示交流——教師點撥指導——拓展鞏固運用。

3.尾聲表達幸福。

這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檢測反饋,例如針對課堂知識點的簡單測驗,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幸福,另一種方式是學生主動表達幸福的學習感受。

(五)教學評價。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評價時不能用同一評價標準,要注重學生個體能力的差異并且把幸福指數納入評價體系中,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把學生的幸福感受、是否成為課堂的主角作為一個評價的主要尺度。

四、總結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一門藝術,是對青少年品德的一種塑造,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課為研究對象,以心理學的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從影響幸福和諧課堂構建及構成教學模式實現條件中的五個共同因素: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方面入手,作以詳細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幸福感貫穿整個課堂,從課前感受幸福,到課中創造幸福的學習體驗再到課堂接近尾聲時表達幸福感的教學程序,結合教學目標、理論基礎、實現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等要素,提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的構想,將幸福感、積極心理學與教學模式相結合,為幸福課堂的模式研究尋找到一個新的理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