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體現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的主渠道,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創新教育,深入研究課堂教學,如何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我自己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優化課堂教學,凸顯課堂交流的核心地位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著教條化、模式化、單一化、靜態化等多種弊端,這種教學形式已經不適合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大量的現代教育教學改革試驗表明: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素質教育目標,領會新課程意圖最適合的學習形式應是啟發式、開放式、課堂討論式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數學教學實際上是在各自交流數學的理解,尋求適合自己理解水平上的合理解答。為此數學課堂的教學組織,數學教師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從事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機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數學學習潛能,讓學生在數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模仿與記憶”等方式學習數學,獲得對數學的理解,使學生在一個洋溢著寬松和諧、探索進取、求實創新的氣氛中,在一個激蕩著不同見解的質疑爭論、多種信息傳輸反饋中,在一個充滿數學交流的場所中潛心吸取交流見解、提高能力、發展自我。

二、關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個性化數學教學的新思想

自學生走進數學課堂之初,就不是一張白紙——任由教師在上面涂寫,他們對數學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而隨后的學習就是在其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他們還存在著思維水平、認識特征、對數學的價值取向、學生之間在數學活動方面的群體差異,即對數學知識有著不同的理解水平,對數學有著不同的興趣,對學習數學有著不同的看法,對應用數學解決問題有不同的感受,這些差異使數學課堂充滿了對數學學習的不同需求,對數學活動的不同態度,對數學理解的不同表現等。新課程倡導: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數學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的不同層次和需求,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都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使他們對數學、對數學學習、對數學的價值能夠有一個比較客觀并且相對全面的認識,充分體現個體化的數學教學新思想。

三、重視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的情感因素,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情感活動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反映了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精神世界和個性特征。然而,傳統的數學教學總是把數學看成是純理性的代名詞,重知識、輕能力,重模式、輕思想,重傳授、輕感情,重智商、輕情商,將數學教學與情感教學對立起來。大量事實表明,在學習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智力因素的作用,而情感因素在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情感是教學過程中的潤滑劑、催化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真誠關愛一定能激活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產生有效的“正遷移”。關注學生情感的教學,有困難熱忱施援,有進步誠心鼓勵,激勵、鼓舞、喚起每位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讓他們永遠生活在希望之中。表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表情親切而不隨意、嚴肅而不緊張,營造一個既寬松而又嚴謹,既舒適又緊張的課堂氣氛,活而不亂、靜而不僵、寬嚴有度、動靜自然、積極而不消極、主動而非被動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而不放任的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善于啟發學生,與學生合作交流,創建一個共識、共享、共謀的數學教學環境。

為此,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數學教師應努力作好觀念、知識、能力的更新,擺脫舊觀念的束縛,樹立先進的教學觀、數學觀和學生觀,領會新課程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教育教學的研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