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語言效用
作者:江蘇省海安縣南莫中學 喻智華
發布時間:2014-01-03 10:28: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政治課教學更多的是一種思想的傳遞與熏陶,無論是教材上的教學素材,還是教師信手拈來的例子,最終多是通過語言來呈現的;而學生思想的形成,往往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因此表面上看政治課學習是教師的語言變成學生的語言,背后的實質卻是教師的思想影響學生的思想,并進而讓學生生成新的思想。因此,語言對于思想影響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就談談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語言效用。一、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語言效用的重新思考
高中政治課教學,教師的理解應該從“高中”、“政治”、“教學”三個關鍵詞入手,“教學”是常規行為,可不贅述;“高中”給我們教師的提醒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著固有的特點,比如思想正處于震蕩期、叛逆期,當然也是生長期,意味著政治課教學語言要精心組織;“政治”給我們教師的提醒是,在很多學生看來,這是一個與他的生活沒有太多關系的東西……這樣的認識決定了政治課教學的基礎,意味著我們要將政治關系、社會關系、經濟利益關系有效地呈現在他們面前,以吸引他們的參與。政治課教學不能全部使用政治語言,因為純粹的專業語言是無法給學生提供有效的聽覺刺激的,因此政治課教學的語言應該是生活化、學生化的。
二、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語言有效引領思想探究
政治課教學是很容易淪為說教的,而說教自然談不上思想的引領了。在筆者看來,思想引領作用的發揮,可以通過語言的組織、語氣的選擇以及設問、反問等,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有豐富的情感參與,這樣就可以促進思想或認識的生成。
以《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的知識教學為例。首先,教師組織問題素材,并設計好語言呈現方式。如可以向學生描述三個問題:①二戰之后國際關系與秩序的形成;②伊拉克戰爭、南斯拉夫戰爭、利比亞戰爭;③我國近期的東海、南海爭端。其次,追根究底地陳述與充滿探究欲望的提問,這種語言的力量仍然是必要的:國際關系與國際秩序的形成中,到底(加重語氣)什么是決定性因素?美國攻打伊拉克,究竟(加重語氣)是為什么?日本對釣魚島虎視眈眈、菲律賓以軍艦坐灘名義霸占我仁愛礁,他們有什么企圖(板書企圖這兩字)?結合對這三件事情過程的簡述以及對其中大國意圖的分析與描述(陳述語氣,盡量不帶感情色彩),讓學生自主生成觀點,而不是教師刻意引導。最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決定于國家自身生成與發展的需要,決定于國與國之間沖突、合作的最終結果,而這正是“國家利益”的本質所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以總結性的語言進行言簡意賅的概括——這也是語言特點的體現,學生頭腦中自發生成的結論就會變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憑著豐富的知識積淀組織語言,以保證邏輯無誤、內容豐富,同時輔以有聲語言的特點,加上疑慮、探究的口氣,總結時的恍然大悟等,以讓學生的思想形成伴隨著一個隱形但卻有力的語言力量的引領過程。
三、政治課教學中個人的特色語言打造
政治課教學對語言的依賴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學科,波瀾不驚、平鋪直敘的語言,注定難以影響今天的高中學生。因此,我們重新思考政治課教學中語言的效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個人特色語言的打造。總結上文所述,筆者的看法是:①要注重語言組織的基礎,即上面所提到的教師知識面要廣,自身思想得有一定的深度。譬如說上面提及的《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要防止學生生成利益至上的思想,因此本著宏大博愛的思想,得出“維護自身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結論很重要,筆者認為這就是高度的體現。②注重語言表達,即上面所提到的邏輯力量和聲音力量。聲音的力量來自于音調、音量的合理搭配,以讓學生能夠處于一種語言的“聲場”當中,從而感受到一種外在的力量;而嚴密的邏輯,則可以讓學生感覺到絲絲入扣的力量,這種力量作用于學生的內心,直接指向思想與認識的形成。這種內外搭配的語言力量,作用效果是無限的。
綜上所述,高中政治課教學必須重新審視并發現語言的效用,要通過內在的和外在的語言力量,來提高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多加反思,在反思中才能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