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三注重”
作者:福建省龍巖市長汀實驗小學 林泉玉
發布時間:2014-01-03 10:25: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學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學習古詩詞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我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做到以下四個注重:一、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古詩學習對于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夯實新一代文化底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必須大力加強古詩詞的學習、積累。最好的方法是教師要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向學生傳授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我注重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教給學生借助注釋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每首古詩在文本的下面都會出示一些注釋。這些注釋是針對古詩中比較難理解的詞語的解釋,教師在教學這首古詩前可以讓學生參照注釋自己先試著理解古詩所描寫的大意,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這樣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的目的明確,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歷練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如在教學《乞巧》一詩時,我讓學生在“讀題解題→反復誦讀→深入品析→積累運用→拓展閱讀”這樣的步驟中完整地學習這首古詩。學生在經歷中學到了方法,明白了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從以上的步驟進行,然后我要求學生按照剛才的學習方法遷移到下一首古詩《嫦娥》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有序地進行自學理解。
二、要注重引導學生反復朗讀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領悟,讀中積累。古詩教學更要讓學生在讀中學會朗讀,在讀中悟情、明理。如在教學《漁歌子》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想想怎樣讀能夠讀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讓學生朗讀給同桌聽,讓他們互評;接著理解“不須歸”的原因,指名讓學生用古詩中的句子通過朗讀來理解;最后創設不同的意境,采用一問一答、全班讀,理解“歸不歸”和“不須歸”之間的聯系。這樣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讀與評議相結合,學生讀得扎實,讀得有效,在反復朗讀中熟讀成誦,學生將永遠牢記,享用一生。
三、要注重創設有效情境
許多古詩所寫離學生甚遠,而且不少古詩語言學生比較難理解。要讓學生切實有效地與古詩對話,與詩人對話,教學中必須善于創設各種有效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在身臨其境中產生真切的感受,從而走近詩人,走近古詩。如在教學《題西林壁》一詩,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手段創設有效情境:
1.借助古詩語言創設情境。在教學古詩第一和第二句時,我通過引導讀詩把握內容,如默讀第一和第二句,想象: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各不相同的廬山?讓學生讀詩想象畫面,根據提示,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姿態不一的廬山。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內部,具有很好的效果。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要真正理解此詩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就要把古詩所闡述的哲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本課教學,我注重創設與學生情況相吻合的運用情境。如,教完本課時我從四個方面讓學生感悟詩的哲理:(1)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遇到過哪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情況呢?(2)創設以下情境,寫話悟理。①在處理和他人矛盾時,你是否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請舉一個例子用一句話寫下來。②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點或缺點嗎?請舉例并用一句話寫下來。(3)再讀此詩,并結合實際,說說:詩人蘇軾寫這首詩是要告訴我們什么?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實實在在領悟出了古詩所蘊含的哲理。
3.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讓學生全面、整體、正確地認識古詩中所描繪的事物,很多時候還需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生面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理解古詩。教學這課時我還讓學生觀看播放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視頻。把握準確運用多媒體的時機,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
古人云:“教無定法。”學習古詩文是孩子們一輩子的事,我們課本上提供的古詩文教學,僅僅是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詩歌是詩人對生活的藝術再現,是最精粹的文學形式之一,詩歌教學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