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品德及社會——淺談品社教學的價值回歸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 郭小紅
發布時間:2014-01-03 10:24: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果說由社會及品德是一種價值探尋的話,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應當忽略另外一點,那就是由品德及社會的價值回歸。因為品德教育的價值正在于反哺社會,使社會更加健康與和諧。那么,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們應當通過怎樣的措施來實現這種價值回歸呢?一、由品德及社會,價值回歸的理論思考
如果說“由社會及品德”的教學主要著力點是一種道德滲透或熏陶的話,那反過來“由品德及社會”,則重在將由社會及品德中獲得的道德素養顯性化,并使學生能夠擁有一種反思或反省的眼光,來評價社會中的不同現象,以使自己對品德的理解更為深化。由品德及社會是一個過程,品德內化于人的認知當中,以緘默知識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生在社會當中只能算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但其價值卻是巨大的。
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看到的也確實是這么一種情形。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哪一冊品德與社會中的教學內容,我們都會用或長或短的時間,來幫學生用已有的品德觀念來思考、評價社會中的一些現象。事實證明,只要有兩個多月時間的堅持,高年級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學習自覺。而在由品德及社會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能夠進一步了解自身的品德內容與水平之外,還能夠將評價的視角進一步延伸至社會領域的多個方面,從而在客觀上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
二、由品德及社會,價值回歸的教學實踐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筆者一直看重其中的泛歷史內容。因為相對于其他知識而言,歷史對于培養學生的判斷眼光一直存在著別的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筆者在探究由品德及社會的價值回歸過程中,更多地以教材上的泛歷史知識作為研究素材。
以“只有一個地球”的知識教學為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視角只是地理范疇的環境保護。筆者考慮到現在的小學生還是非常有環保意識的,但他們的實際行為是否符合環保觀點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顯然又不能直指學生的不足,因為這樣非但不能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還會因為逆反心理造成對原有正確價值觀的懷疑。考慮到這些問題,筆者設計在由社會及品德的教學思路之后,再跟進由品德及社會的價值反哺過程。于是我們的教學進入由品德及社會的環節。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人與地球應當和諧相處。但為什么在成人的世界里,他們卻要去破壞環境呢?這樣的道理我們孩子都能懂,為什么大人卻不懂呢?還是他們其實也懂這個道理,但因為其他原因使得他們要這么做呢?這個時候學生就會自發地進行討論,他們就有可能得出另一種認識:可能是大人只想賺錢,不顧環保!學生想到這一答案只能說是由品德及社會的道路上才走了一半。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幫學生走完另一半,具體幫助的方法就是給學生介紹社會發展與資源開發的關系。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們可以結合一些例子,打一些比方,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介紹歷史上發達國家的一些有效做法,則更能加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三、由品德及社會,價值回歸的“人化”思考
“人化”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價值取向。所謂人化,就是將通常描述社會、歷史事件的生硬語言,變成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或圖片,以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近的感覺。我們認為對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而言,人化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許多老師認識到的一樣,品德教育絕對不能異化為道德說教,否則非但沒有生命力,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而在由品德及社會的教學過程中,人化思路卻可以幫學生建立一個豐富的、形象的思考載體,從而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圍繞這一載體展開。當歷史以人的形象站在學生面前時,當社會事件以人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品德來對社會作出判斷就成為一件可能的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決定在由品德及社會的教學道路上繼續探索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