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環境文化規劃設計與實踐探索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學校文化研發中心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態環境工程學院 劉正文 陳 祺
發布時間:2014-01-03 10:19: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用學校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的體系中,環境文化建設是一項無聲的工程。“環境育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校園環境對創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以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優美而充滿個性的景觀環境,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整體框架設計——主體建筑與空間布局
(一)中西建筑造型及其空間布局
建筑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了環境文化的重點和追求,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技術與經濟水平。校園建筑一般通過建筑造型、空間布局來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和價值追求。
建筑造型是三維空間的立體造型,它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意趣、藝術追求和審美趨向。傳統中式建筑講究建筑形象的“立面美”,注重對建筑的“外殼”進行修飾打扮;具有飛檐、畫棟、月門、漏窗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筑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趨向。而現代歐式建筑注意增強建筑的體積效果,重點表現建筑的內在結構;由列柱、混凝土的拱形和圓頂、尖塔等組成的建筑則顯示出西方人的審美趣味。
建筑的空間布局是建筑的靈魂,中國人講究內外有別,校園建筑與外界一般以圍墻隔開,體現出一種靜態美。而西方建筑的空間布局沒有圍墻,建筑與外界以連續、流通為特征,力求與外界融為一體,體現一種動態美;而內部眾多的房子有較強的私密感,體現一種靜態美。
(二)園林建筑經營及其功能類型
經典園林建筑營造的基本特點,是建筑形象與自然景觀融洽和諧。在中國古典園林里,自然景觀是主要的審美對象,建筑必須要和自然環境相協調,方能體現出詩情畫意,使人更好地體會自然之美。與此同時,自然環境因為有了園林建筑的裝點,往往也會顯得更加富有情趣和詩意。所以,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常成為構圖造景的中心,對自然景觀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渲染作用。此外,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主要建筑物上大都附有匾額楹聯,室內裝飾也注意搭配與景觀意境相呼應的詩畫。這些詩畫和書法藝術,對于欣賞和體會造園家的藝術匠心,多能起到點題和審美引導的作用。
2011年新建的陜西旬邑縣中學主體建筑有三大特色:一是所有樓群統一采用紅白相間的一個符號模式,二是在教學區所有樓頂設置雙排柱白色花架,三是通過兩組雙層廊架把六棟教學樓與實驗樓、學術報告中心連為一體。這三個方面既形成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又用西部色彩變化了的大面積的風雨運動操場和教學區、生活區形成疏密對比,構筑了最佳藝術效果。而這最為壯觀的景觀效果,必須站在鳳凰山中腰的觀景臺(亭廊組合)上俯瞰才有感覺:在黃土高原溝壑區,層層疊疊的翠屏山、鳳凰山之間,河流蜿蜒,在背山面水、塬環河抱的西頭,坐落著一個色調明快的現代化氣息濃郁的校園,樓群以紅白雙色相間,塑膠風雨操場以綠色為主、紅環鑲嵌,天藍色的雙坡拱頂體育館更是惹人雙眼。
(三)現代建筑發展的五種傾向
由于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建筑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趨勢。一是傳統主義傾向,強調建筑文化的歷史沿襲性,提倡建筑文化要遵循時空和地域的限制,明確它們之間的民族差異性,并且肯定審美創造活動中的傳統繼承。二是技術主義傾向,它是對技術美學的發揚和延續,反映的是科學主義思潮和技術至上的美學觀點。它利用高科技成果和現代技術手段,塑造一種嶄新的建筑形象。三是地域主義傾向,對于西方技術和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均采取有選擇吸收的態度。既注意當地的地理、地形、地質、氣候、水文及生態結構等特點,也關注歷史傳統、文化習俗、民族特性與信仰等人文特點。四是否定主義傾向,試圖否定人類傳統中所建立的美學法則和藝術經驗,例如解構主義就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一種先鋒建筑流派。五是兼容及綜合的傾向,這種傾向淡化流派的紛爭,從關注建筑的外觀形式,轉而重視建筑環境生態問題,形成了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智能建筑的新發展方向。
二、流線框架設計——道路系統與文化景墻
(一)學校環境文化規劃設計實踐道路系統——灰色流線
道路系統是學校環境的基本流線框架,首先主要滿足疏導學校交通、組織校內空間的功能。校園交通應做到各個場所及其周圍環境有最大的可達性,設置完善的交通設施、車行道、步行道、甚至校園內公共車道等,在線路安排上予以充分考慮。各類機動車輛可利用校區交通環路,便捷地通達各個建筑的入口。并充分考慮到停車需求,設計自行車棚、汽車停車場等。而各個宿舍組團內部和校區中心綠地則采用純步行的交通形式。交通中以人為本,即人行優先,不能讓車干擾教學環境。學校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師生出入,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教學的干擾,保證教學的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從而達到通達性、安全性、方便性、一體性、多層次性的要求。學校道路系統要分級明顯,架構清楚,通而不暢、順而不穿。
正寧縣第一中學整體布局相對規整,功能分區明確。入口院落地面鋪裝、景觀小品,例如照壁、花壇、主題雕塑、旗臺和書法景燈一氣呵成,左右兩側的小游園也很能吸引外人的眼球。雖說樓房主體建筑很不錯,但基礎部分的鋪裝與樓房不協調,特別是道路系統不明確,后院鋪裝景觀不足。針對這一實際情況,緊扣“誠正·志遠”文化理念,以學生的健康活動為主體,充分考慮師生的活動需求。環境框架設計整體以彩色生態鋪裝為基調,以彩色園路系統為紐帶,以五大院落景觀為主景,以環形天橋為空中背景,以立面細節景觀為補充,形成總體布局規整、功能分區明確、色彩亮麗、富有青春氣息的特色文化校園景觀系統。并將道路鋪裝工程看作是正寧一中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當務之急,因為沒有道路的硬化工程,綠化、美化、亮化、彩化、香化等工程就無從談起。
(二)道路綠化——綠色流線
校園道路綠化如同綠色的流線網絡,將校園主體建筑用各類綠化用地聯系起來。可根據道路的分級、地形、交通情況等進行綠化布置。道路綠化可視為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要充分考慮師生享用綠地的需求,盡量選用葉面積系數大、釋放有益離子強的植物構成人工植物生態群落。變化有序的干道綠化是連接各樓的紐帶,平面構圖上這條“綠線”宜用冠大蔭濃的行道樹為主,依次沿路列植或群植,構成綠色長廊,將入口、中心綠地、樓間有機地串聯起來。沿干道配植時令開花植物、色葉景觀植物,隨季節呈現出不同季相,隨時間差異而序列變化成為一條綠色廊道,構成校園的空氣走廊,形成系統有序的組合空間,達到多種景觀的感受。樹種的選擇、樹木配置的方式應不同于城市道路,形成不同于市區街道的氣氛和配置方式,使喬木、灌木、綠籬、草地、花卉相結合,顯得更為生動活潑、自然、更具人性。比如,可在道路旁邊種植高大的喬木、濃密的灌木、鮮艷的花卉及綠色的草坪;也可一側以草坪為主、一側以喬灌結合的方式進行道路綠化。
凡進入藍田縣城關中學的人,均被其郁郁蔥蔥、高低錯落的綠色所吸引,形成綠色生態校園的第一印象。一是L型雙排木香花架,體量大、占邊設置,把教學樓與公寓樓連為一體;二是穿操場而過的兩排法桐大道,把實驗樓與公寓樓聯為一體。四條東西縱向干道以植物來命名:一是國槐大道,作為入口干道,位于辦公樓與教學樓之間,對植大國槐。也可在國槐間增加玉蘭,命名為玉蘭大道,更能緊扣主題。二是木香干道,作為連接教學樓與公寓樓的主要干道之一,在花架上攀援木香,為校園一大景觀。三是松柏小道,為教學樓北側小道,主要是后勤及公廁用道。四是竹林幽徑,和木香干道并列,一主一副、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三)園林路徑——通幽曲徑
園林路徑除了有交通的輔助功能外,主要有組景的作用。它是聯系園景與師生的媒介,使之得以身臨其境,實現其游園活動,從而接受園林藝術的感染。因此,園路是重要的園景導引要素,它決定各園景空間的位置關系,組織景素的展示程序、顯現方位、觀賞距離和更替變化,對園景起著剪輯作用。中國古典園林中所推崇的“曲徑通幽”、“峰回路轉“、“開門見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園景效果,都是依賴園路的導引而形成的。所謂一個園林的園景構圖是否優美,實際上是相對于園路所展現的各個觀賞景面而言的。因此,園景創作不能脫離園路而孤立考慮,景點要素需依賴景線的合理組織才能形成優美的園景結構。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路徑為主的景線布局,一般具有誘導游園、與景對應、行進曲折、周始回環、形態變幻和巧飾鋪裝等特性。
(四)文化景墻——文化流線
室外的壁畫常常配合建筑物立面墻體的組合,就是以繪制、雕刻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畫,以劃分空間和突出主體。作為校園壁畫,考慮到環境的特點,需和學校文化理念和環境主題風格相一致。以教育性壁畫為主,輔以紀念性壁畫、娛樂性壁畫和師生臨時作品。壁畫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之成為校園帶狀景觀的一個重要方面。繪畫型壁畫以師生繪畫手段為主。用手繪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監、泥壁、木板、金屬板、編織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層,可采用干壁畫、濕壁畫、蛋彩畫、油畫、蠟畫和丙烯畫等方法。工藝型壁畫主要是指壁畫的最后效果必須通過工藝制作手段來體現的一種壁畫。工藝型壁畫充分發揮手工工藝或現代工藝制作方法,加上各種材料的質感、肌理性能,從而達到其他繪畫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特殊藝術效果。
黃陵縣橋山中學(老校區)為橋小、職中搬走后遺留,加上橋中,順橋山山勢自然形成三組四合院院落,設計時充分利用高低錯落這一現狀,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誠·毅”主題,以“和、龍、孝”三組文化主題分別裝點三個院落,形成橋山上、中、下三苑,并以黃龍景廊串聯為一個整體,見縫插針安置特色景觀小品,盡可能保留原有大樹景觀,重點做好垂直綠化,形成校園文化內涵突出、立體景觀豐富的校園環境。特別是在著力挖掘文化景觀墻的特色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探索。橋山上苑文化景墻主要展現“炎黃結盟”文化主題元素;橋山中苑文化景墻主要展現“中國龍”文化主題元素;橋山下苑文化景墻主要展現“清明祭祖”文化主題元素。
三、亮點框架設計——文化廣場與主題雕塑
(一)文化廣場
校園文化廣場的實用性表現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師生休閑、娛樂、集會等各項活動,為師生們營造出一個舒適、安全的交往場所空間。文化內涵是廣場設計的魅力所在,既要尊重周圍環境條件,又要挖掘其歷史文脈。如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食堂等,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與領悟,體現出校園的獨特個性和文化魅力。一般文化廣場的比例設計是根據廣場的性質、規模來確定的,視距與樓高的比值在1.5~2.5之間。廣場給人的印象應為開敞的,否則難以吸引人們停留。在廣場內部尺度設計時,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階、欄桿、人行道寬度、停車要求等內容,要符合人與交通工具的尺度。
正寧縣山河初級中學以“樸·茂”及其山河文化為核心,以學生的健康活動為主體,整體以原有功能布局區劃為基礎,以祖國山水拼園(或鋪裝)為最大構圖中心,充分利用現有的五大院落系統,略加改造使其成為校園最大的特色景觀群,根據“山河”文化脈絡增加景觀雕塑小品,增加置石題刻,突出校園鄉土氣息及其文化內涵,形成綠色生態鮮明、文化內涵突出的校園環境。入口文化廣場采用山河大地景觀,通過花崗巖、透水磚、彩色混凝土或嵌草硬質景觀鋪裝,形成抽象的祖國壯麗山河的雕文化廣場景觀。
(二)環境雕塑
雕塑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擊、編織等手段制作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環境雕塑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這是它的重要特征。雕塑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視角,運用藝術的概括、夸張、抽象、變化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在限定的空間與環境中,有序地組合,構造富于節奏與韻律美、形象與形體美的立體造型。結合廣場文化氛圍、時代背景以及人們活動的內容趨向,設計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設計與文化廣場活動內容相統一。不能忽視廣場主題雕塑與文化廣場的相互作用及內在聯系,應結合文化廣場的主題設計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注意雕塑設計在比例與尺度上的作用。廣場與建筑在比例上的聯系,也是人群與廣場在尺度上的聯系,說明人的尺度關系,成為空間比例與尺度聯系的樞紐。注重雕塑設計與其他自然因素相結合的設計,如雕塑與水相結合或配以音樂效果,來活躍周圍環境;雕塑與樹木結合,來烘托綠色環境。例如黃陵縣店頭中學的和合主題雕塑,與塑山擋土墻景觀相得益彰。
(三)文教雕塑
通常來說,在文教中心的四周,它的外圍所呈現出來的環境雕塑藝術,或多或少都和該中心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每當設計一件文教雕塑作品時,通常會先考慮它和該中心的關系。拿校園為例,很多學校為了美化校園,陸續建了很多造型藝術作品。無論是名人的塑像,還是一些極具現代感的抽象雕塑,都保持自身的風格,透露著文化氣息,與校園這樣一個大環境協調的融合在一起。作為文教區的雕塑還有一個發展趨勢一一雕塑園。這種形式在西方是非常普遍的,雕塑園的設立往往是為了展示某種風格的雕塑作品或是某個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在這樣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中,雕塑展示出它獨特的風貌。目前在國內,雕塑園也在逐步興起,雕塑園大多設置在環境優雅的地方,雕塑作品與周邊環境整體設計,創造出更為優美的空間環境。
四、生命框架設計——樹木花卉與動物景觀
(一)植物配置形式
校園植物配置主要有孤植、對植、列植、叢植、組植、群植和林植等形式。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不同種類的樹種組配成一個景觀為主的配植方式稱組植,亦可用幾個叢植組成組植。組植能充分發揮樹木的集團美,它既能表現出不同種類的個性特征又能使這些個性特征很好地協調地組合在一起而形成集團美,在景觀上是具有豐富表現力的一種配植方式。傳統匠人手法是由有經驗的匠師言傳身授而來,是實際操作中靈活應用的經驗體會。主要的便是種植時的苗木選用,大小排列,遮、擋、露、襯等實際手法的運用,多半屬于實際施工中的靈活處理,即“匠”的體現。遮、擋就是通過植物將園中一些非觀賞重點,部分或大部擋住,使觀賞重點可以突出。露、襯就是通過植物將園中一些觀賞重點,部分或大部顯露,使之更為突出。有時遮擋合宜也具有襯托的作用,使重點顯露,故此四種手法實際上是相輔相成,并無嚴格區分。通過露、襯、遮、擋的配置手法,常可達到修正、彌補景點之某些缺陷,渲染、強化某些特點。
(二)植物文化內涵
校園植物布置也不僅單純從綠化的功能著眼,只考慮植物遮陰、防塵,更著眼于賦予植物的一些情意。要求凝詩入畫,賞心悅目。正如《園冶》所謂:“花木情緣易逗”、“桃李不言,似通津信”。而這些情意也或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一些哲理和美學思想的影響。用得比較普遍有兩種:一是比德賞頌,植物材料被用于“比德”,且廣泛被園林采用者首推松柏。二是吟誦雅趣,常根據不同的愛好,選取適于觀賞、吟誦的植物,配置于園中適宜的位置,依照植物時序季相的變化,可以四時八節地邀約知友,欣賞唱和,雅趣映情,與園景相輝映,最是使人陶醉。
(三)園林動物
校園中常用的動物,一般都經過仔細的選擇。除了要考慮飼養、管理上的衛生、方便與安全因素外,主要根據園景內容來合理選用。
五、設施框架設計——室外設施與景觀小品
中小學的特點是學生相對單純,年齡、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規律比較簡單一,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為主;組成的元素較為完整。校園景觀環境都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以他們的行為作為模數和參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適的,供師生學習、交流、聚散、步行休閑、文化娛樂、夜間照明及生活的系統。
(一)標志景觀
校園大門在校園景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不僅起著交通樞紐和治安保衛的“門戶”作用,還起著校園第一印象的“門面”作用。一個好的大門設計,對于突出校園的風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對整個空間形象都有著重要意義,往往也成為校園的一個重要標志。例如耀州區北街小學狀如波浪的大門,和綜合實驗樓一起構筑“一帆風順”的文化內涵寓意。
(二)置石題刻
校園中常以較少的石精心布置,形成突出的特置石或山石組景。用于置石的山石,對其形態、紋理、色彩等方面要求較高。同時要求有意境、有韻味,給人以思索,達到獨到的藝術效果。置石一般有特置、對置、散置、群置、山石器設等。
(三)校園設施
校園景觀建設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需要通過藝術性創造文化氛圍,要表現出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要注重景觀設施與主體環境的協調,突出教育功效,重視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利用。休息設施不僅輔助步行者休息和聊天,還要滿足師生的交流和學習。衛生設施符合基本使用要求和功能需求,做到干凈整潔,在造型和色彩上要融入校園環境。
學校處處是教育,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精心進行框架設計,任何追求單一或片面的做法,都會割裂校園環境文化的完整性。校園環境文化不僅需要精雕細刻、精心謀劃,同時,還會時時受到來自傳統觀念的阻力。因此,營造一種主題鮮明的校園環境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推進,漸次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