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不少教師應用聽錄音、看小品、放動畫片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討論等活動使思想品德課堂“活”起來,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有的教師只注重課堂上轟轟烈烈的表象,學生卻缺少獨立閱讀和思考的空間,不自覺地削弱了對理論知識的吸收、閱讀能力的提高及習慣的培養。有的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堂只要活動多,學生樂就是“高效課堂”。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活”起來,成為“高效課堂”呢?

一、轉變觀念,讓課堂“活”起來

課堂的“活”應該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學透有靈氣、教學雙方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知與不知的矛盾不斷發生又不斷得到解決。思想品德課堂要做到真正的“活”就必須立足于學生的現實需要,不搞花架子,把素質教育和升學考試有機結合起來;要讓課堂“活”教師就必須按照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要圍著學生轉,改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權威,學生的思維必須圍繞教師轉,學生的學習方式屈從于教師的觀念。

二、講課力求精、新、度

“講”不是舊觀念,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要在備課時將講的內容和形式提前設計好,該講的必須講,要力求精辟、新穎、恰到好處。不當講的則不必去講或不多講。如學習八年級第三課《難報三春暉》中“為什么要孝敬父母?”通過啟發引導后,學生完全能夠自主完成得出正確結論,教師就不必多講,從而使學生主動地發現知識建構知識。對于學困生教師在講的過程中更要注意語言、語調、語氣的運用,要講得慢一些、細一些、動情一些,才能使學生喜歡聽易理解,通過“講”來激發學生思維的“活”, 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聽有所獲,促其生成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聽”是檢測了解學生道德認知情況的重要途徑,聽學生回答問題或學生的質疑、聽學生的討論或辯論情況,特別是要從所聽的反饋中引導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因為學生質疑的問題往往是有原因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所提出問題的價值,生成新的教育資源。如學習九年級第八課《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學生就提出現在泛濫的手機“黃色短信”問題,這樣就生成了新的討論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而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養成傾聽學生發言的習慣,才能真正把課堂的中心由關注教案轉移到“學況”上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高。

四、知行合一促實效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最終要落實在“行”上,而練則是將“知”向“行”轉化的過程。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長期教育訓練中培養而成的。由此可見,訓練和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培養的內涵要比訓練豐富的多,而訓練則是為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適中、適量、適當的訓練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習題,有層次性、思考性、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訓練,力求通過練來激活課堂情趣,使課堂教學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五、有效管理,“活”而有序

科學管理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課堂教學管得太死則易制約“活”, 放得太開則易導致課堂秩序混亂,即就是教師講得再賣力,學生的聽講也要受到影響,而無法實現“高效課堂”。因此,教師應在平時教學中培養學生遵守課堂紀律,激活課堂氣氛,使學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標、活動有收益。作為思想品德教師要面對課改的新形勢,認真學習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追求課堂教學藝術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活”而有序。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能夠構建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有效塑造學生人格和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充滿自信的人生態度,使思想品德課堂成為高效課堂、學生喜歡的課堂、真正“活”起來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