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更應注重社會音樂實踐
作者:陜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長慶未央湖學校 劉 穎
發布時間:2014-01-03 10:16: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新課標在農村中小學的實施,社會音樂實踐更應在音樂教育教學中積極推進。讓那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音樂不斷增強音樂新課程中的素質教育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把音樂社會實踐與課堂知識結合起來,提升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素質,已成為農村音樂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根本目標。一、研究分析現代教育趨勢,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在新課改背景下,要充分利用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就必須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把新課標的實施與農村音樂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使音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動手、創新的最基礎、最根本的課堂。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著學校不重視、教師無創意、學生無興趣的局面。把本屬于學生樂學、妙趣橫生的科目變得枯燥無味,使音樂課堂教學呆板僵化。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教師要把教學目標鎖定在提高學生興趣和培養學生音樂實踐能力上。只有這樣,才能在音樂教學中準確地探索出教改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一切音樂資源(即一切音樂實踐活動),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音樂實踐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達到培養和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
二、建構開放型教育教學模式,積極開展社會音樂實踐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進社會音樂實踐活動,并多方面全方位地訓練學生吹拉彈唱、合作表演與合作創作展示的水平,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音樂鑒賞的能力,改變那種呆板、生硬、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為了配合音樂課堂教學、擴大學生的視野,每學期要適當地請一些民間藝人來課堂表演技藝、傳授演奏或樂器制作的技藝,并定期舉辦才藝展示大賽,以此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參與音樂實踐的興趣,讓他們在實踐中檢驗成就,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學會競爭。通過以上方法音樂課就會成為學生最喜歡、最盼望的課程。另外,要提倡鼓勵學生調查、訪問具有本地特色的音樂的淵源,拜師學習演奏戲曲、禮儀音樂或演唱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唱腔、鄉土民歌等。讓他們在音樂實踐中,感受音樂美,陶冶情懷,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素養,讓音樂與音樂實踐啟迪他們的創新靈感。總之,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應采用開放式,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采用“基礎+特長”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使他們在音樂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和正確的人生觀。
三、設計多元、立體的評價模式,激勵學生積極進行音樂實踐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因此要設計多元、立體的評價模式,全方位地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給予準確的評價,不斷激勵他們的音樂實踐,使他們在社會音樂實踐中合作精神得到增強,自主能力和實踐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如采用“基礎+特長”的評價方式,基礎分為80%,即為音樂(樂理以及基本常識)的基本知識。低年級可采用最基本、最原始的唱準基本音、基本旋律以及歌詞的理解和熟唱等方面。特長分為20%,即器樂演奏、舞蹈表演、特色演唱(包括戲曲)以及小品、曲藝等。也可采用自評、學生互評以及設計評價量表、學生電子評價檔案等,從學生社會音樂實踐的參與情況(調查、訪問情況以及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技能、方法、情感態度方面,掌握地方特色音樂的奏唱情況、樂器的制作情況,特別是那些獨門樂器或獨門唱法的傳承方面所表現出的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只有不斷挖掘利用農村本土的音樂因素,強化社會音樂實踐,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使他們領悟到音樂藝術美的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