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動”起來——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體會
作者:陜西省岐山縣益店高級中學 鄭明科
發布時間:2014-01-03 11:02: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堂課是否成功,不在于教師課堂上講得多么好,而在于學生做得十分好。”事實上,如果一堂課45分鐘內,能充分地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即使教師講得少一些,甚至沒有講授,學生也能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這節課也是成功的。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優化教學模式,改進傳統教法。自實施高效課堂改革后,經過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大大增強,成績明顯提高。以下是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情景切入,調動興趣——用趣事激發學生“動”的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若能設計出一個新穎有趣的導入,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其參與熱情,喚起學習動機,激活思維,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一個畫面、一首歌曲、一個故事、一段視頻都可以是導入的好途徑。如我在講授《古希臘民主政治》一課時,是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在雅典奧林匹斯山取奧運圣火的圖片開始的,然后給學生講述了奧運會在希臘的興起與發展過程,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點燃了,帶著極大的好奇和熱情,迫切地想要知道這片沃土上到底有什么力量使希臘人創造出如此偉大的體育活動。
二、設置問題,引發話題——營造“動”的氛圍
問題的設置不能墨守成規,而要求新求變。既要讓學生有話可說,也不能過于簡單,要讓學生經過自己對資料的思考、分析后才能回答。設置的問題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思考討論,探究疑問——提高“動”的質量
這是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過程,主要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并與同學、老師共同討論和探究來完成。這一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①指導讀書,獨立思考。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學習,提取有效信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自我發現的能力,目的是讓學生習得一些相對基礎的、簡單的知識,并尋找、發現問題。②分組討論,相互交流。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③多邊互動,集體探究。這個環節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與老師和同學分享探究知識的喜悅和快樂,展示自我風采。同時,教師和其他同學對其所展示的觀點進行評價和完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如能真正經過充分的集體討論,是會有重大收獲的。
四、作業靈活,形式多樣——提供“動”的機會
作業是檢查課堂教學實效、鞏固教學效果的最好辦法。除布置書面作業外,還可以有社會實踐、上網搜集資料、學寫人物傳記、課外閱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作業和練習理解掌握知識,在完成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
總之,學無常法,教無定法。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只有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把學生的學從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過渡到讓學生主動地加工和認知新信息、獲得新知識,使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高效學習者。事實證明高效課堂模式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愛學的態度和樂學的精神、會學的技巧和自學的能力,從而增強教學實效,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在高效課堂中,學生才可以真正做到眼動、手動、腦動、口動,這樣的教學才是一種雙向的“動”態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