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組織的一種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學目標達成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思維節奏,與學生情感進行雙向交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課堂提問呢?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這方面的一些做法與體會。一、激發思考,提問要“活”

課堂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以“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如在教《愚公移山》時,要讓學生理解“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我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了?”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之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又如“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沒有直接解釋其義,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就使“孀”“遺”二字迎刃而解。所以,教師要避免所提的問題太直太露,要因勢利導、靈活地提問,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化難為易,提問要有“序”

問題的設計要先易后難,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有層次,有梯度。因而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每個學生的答案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一位小學老教師上《月光曲》一文時,文中“陶醉”一詞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只解讀字面意思不容易理解和體會,這位教師就通過化難為易的提問作了很好的處理。首先提問:“聽著貝多芬彈奏的美妙樂曲,兄妹倆怎么樣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陶醉”一詞,再要求在工具書中找準詞義,接著加深問題難度:“兄妹倆為什么被‘陶醉’了?”此問題較靈活,又無現成答案,于是引導學生把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體會。經過思考、議論,從學生中反饋出的信息是:窮兄妹倆在他們破舊的茅草屋里,聽到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家彈奏的曲子,他們非常激動,身體連同思想和意識完全沉浸在樂曲的意境之中,完全被樂曲所陶醉。最后提問:除課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詞還可以怎么用?學生經過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反饋得出:美麗的景色,精彩的節目,動聽的故事等都可用“陶醉”一詞。這樣的教學,克服了一些學生死記硬背詞義的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感到學習輕松有趣,信息能及時反饋,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閱讀能力。

三、抓住契機,提問要“巧”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而體現重難點,在“節骨眼處”巧妙設置的問題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時,我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地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到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四、緊扣目標,提問要“準”

所提問題要圍繞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緊扣教材訓練要點及文章精彩之處,就是對課文閱讀能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問或問題。如在教《最后一課》時,可以提問學生: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試舉例說明。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詩句有描寫、有敘事、有抒情,在詩中各找出一個例子加以分析,并說說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如《故鄉》的提問設計:本文重在寫故鄉人的變化,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變化?他們有怎樣的變化?作者著重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態度?這都能較好地切中文章要處,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層浪”。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