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意識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實驗小學 劉小紅
發布時間:2014-01-03 10:38: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教學不只是教授數學知識,還包括數學能力。那數學能力又是如何生成的呢?這其中的影響因素很多,如先天的智力與后天的培養等,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數學意識。那么,良好的數學意識怎樣才能生成呢?筆者結合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與想法。一、基于數學意識的教學分析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筆者認真考慮了這一知識教學設計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經過對以往教學經驗的反思和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學同行課例的學習與研究,筆者確定的出發點是:從生活中尋找需要求一個近似數的場合;確定的數學落腳點是:了解近似數的作用,理解“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原因與必要性。
二、基于數學意識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個方面是到生活中尋找需要近似的素材。創設一個較為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去體驗近似的思想。
第二個方面是確定適合的教學方式。對于“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知識而言,由于其具有生活因素,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對生活情境的回憶中,經歷心理體驗的過程。再輔以教師的講授,則可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數學意識的教學實踐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滲透數學意識的思想,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數學知識與能力的提升。結合上面的教學設計,我們摘錄了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列舉如下:
1.引入。
師: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多啊?
生:中國。
師:中國有多少人啊?
生:13億。
師:13億是準確的嗎?
生:不是。
師:對!這個數不是精確的人數,而是我們為了描述方便而說的一個近似的數,今天我們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板書課題)
2.感受近似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近似數有什么作用呢?(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生:有了近似數,我們說起來就不用那么麻煩。
師:那什么時候需要使用近似數呢?請大家舉例說明……
生1:在不需要太精確時可以用近似數。比如說從家里到學校有多遠,我家到學校大概是三公里。
生2:只要估計一個大概的數時可以用近似數。比如說估計一個人有多少根頭發。
生3:沒辦法精確時只好用近似數。比如說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顆……
3.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師:那怎樣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呢?我們可以先分兩種情況來討論:一是兩位數的近似數,二是三位數的近似數……
師:比如說我們前面曾經學過的132÷11,它的近似結果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呢?再比如說132÷19近似等于多少?
生1:我把11看成10,那么132÷10=13.2,結果就近似地看成13。
生2:我把19看成20,那么132÷20=6.6,結果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7。
師:很好。我們再來做幾個題目。
師:我們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呢?
生:如果除數離某數只差一點點,我們就可以把除數近似地看成那個整數。如果結果是小數,小數后面的那一位大于或等于5,就看成比小數點前面的數大1的數,如果小于5,就可以近似地把小數點后面的去掉。
師:很好。這就是我們數學上常用的“四舍五入”法。
四、基于數學意識的教學反思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當中,尤其是在將自己的設計付諸實施之后,我們對基于數學意識培養的教學產生了更多的感觸。像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這樣的知識,在前面要奠定很多生活基礎,才能讓后面的主題——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變得更為自然。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思路中,這不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直奔主題的。而現在,我們希望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