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為一門主要學科,在啟迪智慧、挖掘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方面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學應用更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數學教學要真正體現基礎性、普遍性和發展性,使學生切實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一,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成功的數學教學,常常是“我要學數學”而不是“要我學數學”。只有這樣才能夠激起學生數學應用的強烈興趣。因此,教師要常常提醒學生,及時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記錄下來,為以后的學習生活積累素材,讓學生樂于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從而愿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道路上邁出較為重要的一步。在學完“函數”這一章以后,筆者讓學習小組每天調查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商店進貨量與售出量并建立一個函數關系。一段時間下來,利用該關系,我們就可以來分析哪些貨賣得比較火,下次多進一點,哪些賣不掉,下次少進一點。通過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也很快掌握了所學知識,這正是函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二,數學應用的扎實基本功,來自于豐富的生活積累。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積累各種素材、加強應用意識的要求,其中包括了積累生活數學的素材,要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能結合具體情景盡量發現數字、符號、圖形、關系式等有用信息,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通過與他人討論、探究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尊重與理解他人見解,從交流中獲益。例如讓學生通過對旗桿等物體高度的測量、圖形設計、各種彩票中獎率、銀行存款最佳回報方式的計算等,讓學生體會數學應用的重要性及研究問題的方法、技巧及合作的必要性。

第三,要讓學生真正走進數學應用深處。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同時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若“穿新鞋,走老路”,學生很難走進數學應用深處。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獨立思考之上的。教師把知識講解得清楚明白的同時,還應當引導學生思維的同步參與,才能把學生實際存在的疑問和障礙牽引出來。否則,學生不僅對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地加以遷移應用,促進能力的發展。

第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想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實際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自覺地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可從三方面入手:1.原型創設,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一節時,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張厚度是 0.1毫米的紙,將它對折一次,厚度是多少?對折 2次,厚度是多少? 3次呢? 20次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了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有理數的乘方”一課的學習。2.實驗創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適當的實驗演示和分組實驗指導,可以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可以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作良好的鋪墊,有助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產生質疑,從而促進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驗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未知的魅力,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3.多媒體創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豐富的情境,使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由此迸發出問題火花,但要注意適時、適度和合理。如教學“生活中的軸對稱”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從而引發學生的問題:軸對稱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生活中會有這么多的軸對稱圖形呢?

總之,教與學如何處理是一個新課題,每個教師和學生必須直面挑戰和考驗,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意境,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走進數學應用深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