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一得 得之有效——淺談如何抓住文本的訓練點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教辦 薛愛軍
發布時間:2014-01-02 10:49: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高年級階段課文大多較長,因為長,所以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也很多,涵蓋了字、詞、句、段、篇,甚至修辭方法、寫作特點、文本內涵等等。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閱讀教材的引領功能,讓學生“一課一得”,進而“得之有效”。所謂“一課一得”,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個訓練點,重點落實。“得之有效”指學生在一課的學習中,通過扎實地學習一個訓練點,真正習得一個方法,且能有效運用。下面,筆者試以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2課《理想的風箏》的教學來說明如何做到“一課一得,得之有效”。
《理想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以一個學生的語氣,細膩地刻畫了一位殘疾老師的形象:他工作時兢兢業業,生活中自強不息,永遠樂觀自信。課文字里行間浸透著劉老師在風箏中寄托的美好理想。
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習作的方法。于是,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為:借助課后第四小題,引出本課的學法——抓細節,談感受,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我們可以緊緊圍繞“找細節、說感受”這一點,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劉老師“放飛風箏”的這件往事,讓學生讀第六到第九小節,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再進行同桌交流和集體交流。教師重點指導了“漾”字及一些重點句子的理解,再逐步由扶到放,讓學生“找細節、說感受”自學“笑談腿疾、旋轉板書”這兩件事,引領孩子們在多種形式的閱讀中去感受劉老師的人格魅力,感悟“理想的風箏”的深刻含義。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接著補充蘇叔陽的資料,尤其是紅字出現的部分:“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燭火還在燒著,我就會走,哪怕是爬行,也還在這路上掙扎。”通過引領學生反復頌讀,讓學生在震憾中再次深刻感悟“理想的風箏”的深刻含義。接著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活用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質,也給自己的同學送上一兩句話,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們寫得情深意重、含情脈脈。寫完后可以讓學生把這一只只“理想的風箏”送給所寫的同學!這樣的巧用課程資源,這樣的教學過程,引領孩子們在反復閱讀中去感受劉老師的人格魅力,逐步感悟“理想的風箏”的深刻含義。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不僅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而且巧妙地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可以說是一次很好地把課文教薄后又把課文教厚的范例,真正體現了“用教材教”的課標理念!
這一課讓學生得到了什么?回顧一下教學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學生學會了抓住關鍵詞句,披文入情,知道了如何找細節、說感受,這就是“一課一得”。讓學生學會了讀文章時要找細節、說感受,從而很好地抓住文本的脈搏,用心去理解體味人物的精神品質。
但學生僅僅是就這一課學到了如何找細節、說感受,能否舉一反三,讓學生“得之有效”,在寫文章時也能抓住細節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從而提高受教育者終生學習的能力呢?我們認為:在學生交流之后,有所得之后,教師要及時地點明或進行小結,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細節。比如教師可以這樣說:像課文中人物細小的動作、神態、情感的變化等就是細節。學生通過一個來回的練習以后就會明白如何抓住細節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了。這樣就能讓學生有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選取典型事例,抓住細節,寫寫你小學生活中的一位老師”了。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碰到寫人的文章,遇上寫人的習作,就可以有效運用這一課所學的方法去找細節、說感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質,更好地理解或表達文章(習作)的主旨,這就達到了“得之有效”的預設目標!
總之,“一課一得”應從語文教學的整體要求出發,依據2011版《課標》,正確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關注文本獨特的地方,依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取舍。力爭做到每堂課都能通過對一至兩個目標的訓練使學生非常深入、透徹地掌握一兩個知識點。正確處理好理解感悟和表達運用的關系,把表達運用的訓練滲透到理解感悟的環節中,用理解感悟來促進表達和運用,做到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融合。這樣不僅讓學生“學過了”,更是“學會了”,做到真正有效的“一課一得”,學生的收獲自然也會聚沙成塔,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