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淺探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東海中學 沈冬美
發布時間:2014-01-02 10:47: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教學,對初中生而言確實是一塊很難啃的硬骨頭。文言文有著文章長、難理解、篇目多、易混淆等特點。可是有些教師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當中不看重學生自身的感悟,造成了學生只是按部就班、死記硬背地去學,而不懂得理解和品味。應該怎樣轉變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狀況呢?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一、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挖掘其參與的熱情
大家都知道學習興趣對于學生而言是尤為重要的,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推動力。語文的文言文和現代文是一脈相承的,大部分的詞語和詞義都是有聯系的,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就有著許多熟悉的成語及名句。這一些和學生的生活、學習有著密切聯系的經驗和因素只要受到重視和利用,語文文言文和初中生的距離將會被大大的拉近。
1.用故事來導入新課。比如在教授《出師表》時,關于《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大概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請學生來談談學生了解的《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講講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看法,引導學生把原有的經驗遷移到教學新課中去,當學生大概知道了其歷史背景以及諸葛亮這一人物之后,再來理解《出師表》中要表達的相關思想感情將會容易很多。
2.可以用成語或者是名句來導入新課。比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和“一鼓作氣”等。上課一開始便可以問問學生聽沒聽過這些成語,知不知道它們的本義和引申義以及出自哪篇課文,從而來提高學生學習《醉翁亭記》、《曹劌論戰》等課文的興趣。
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在教給學生課本知識的時候更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便可以讓學生一生受用無窮。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講什么,怎樣來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第一,語文教師的講切忌貪多、求全。語文教師應該講的是重點的、常用的詞語,在詞語中就包含了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語文教師應該重點講的是特殊的句式,其中包含了判斷句和省略句﹑倒裝句和被動句等的句子;語文教師還要著重講解古代的文化常識,抓住這三個方面來講,千萬不能沒有重點地從頭到尾地全講一通。第二,語文教師進行的“講”一定要講究策略。要做到注重傳授給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直接講出學習的規律,比如在文言文當中的詞類靈活應用的現象和相關句式的特點等都一定要教清楚、教透徹;可以對比分析差異,其中包含古今意思的區別、詞性的轉變,使學生知道用我們現在的漢語要怎樣說才行;可以對文言文進行歸納和整理,讓學生懂得怎樣使文言文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第三,教學生學會如何摘錄。所謂 “不動筆墨不讀書”,引導學生采用摘錄的方法或是制作學習卡片的辦法收集和積累文言文的閱讀材料。對文言文摘錄的學習是特別重要的,能引導初中生準備好一些常用到的文言實詞和虛詞以及通假字等一系列的學習卡片。
三、反復誦讀文言文,讀出文言文的優美之感
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反復地誦讀我國的古代詩歌,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積累可以增強學生的欣賞品味與審美情趣。對文本讀多了、讀熟了,就可以增進語感,正確理解課文中的意思,掌握好與古詩文相關的語言規律,從而增強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誦讀。在課堂中教師要實施范讀和學生仿讀以及背誦競賽,采用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這還能夠讓初中生在實施反復誦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文言文誦讀的過程當中也就是文言文知識由口到心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文中的 “使人謂”、“寡人”等的詞語,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秦王對安陵君輕蔑的態度,在讀這些詞語的時候要注意讀得稍微重一些;“安陵君其許寡人”,則應該體現出秦王的高傲自大和盛氣凌人。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文言文跟現代文一樣,具有豐富多彩的特性,只要教師堅持語文新課標的宗旨全面地激發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興趣,文言文的教學就必將走出困境。筆者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初中文言文也將不再是初中生口里的苦橄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