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講授藝術談
作者:陜西省榆林中學 曹 勇
發布時間:2014-01-02 17:30: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講授是教師落實教書育人職責和體現個人風格追求的主要途徑。成功的課堂講授,教師要做到: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前提下,以語言、文字、圖表、教具(尤其是現代教育技術設施)等為媒介,通過講述、板書、演示、提問、討論等方式,以知識啟發學生,以邏輯訓練學生,以人格、情感、意象感染學生,使學生掌握講授內容,接受思想道德熏陶,并產生情感共鳴及聯想、想象和創造,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綜合效應的最高境界。 為達此目的,我們最起碼要做到以下幾方面:一、我們要做到巧妙地導入新課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戲劇講究粉墨登場,作文注重“龍頭、鳳尾、熊腰”的三要素,乒乓球比賽也有“打好前三板”的說法,這些都說明開好頭的重要性,也應驗了一句俗話——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們的課堂講授也不能忽視這個“頭”,一個成熟的教師,他能在從容走進教室的一瞬間,莊重巡視全場,與學生進行無聲的交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然后三言兩語——或提一個問題,或打一個比方,或作一個對比,或做一個演示,或講一個故事,或舉一個反例,或設一個疑難,或引一句名言,或朗讀幾句詩詞,就能把學生的思維調動到本課題的內容和目的上來,那精心構思的引言,就像一塊無形的大磁鐵,迅速吸引住了幾十顆小鐵釘,并讓思維的齒輪立即轉動起來。因此,從教育的實質上看,講授的技巧性導入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或情感體驗出發,讓學生自然而有序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
具體講我們可以選用以下幾種方法:(一)釋題開講法, 即開宗明義,單刀直入地推出思維的中心,直截了當地聲明本課的主題,從標題開始,先托出本節課的中心內容,給學生一個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總體輪廓,然后,按“整體——部分——整體”的格式進行講授。(二)設問開講法,即通過提問而引入新課,成功的設問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恐懼,相反,會縮短學生與老師的距離,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設問要找好角度,應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或感興趣的話題聯系起來。(三)設疑開講法 ,“學貴有疑”。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引入設疑,質疑,常能收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效果。不需要太多的贅述我們已經窺一斑而知全豹了。關于藝術性的導入新課對于整個課堂講授的意義已是不言而喻了。
二、我們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
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那種簡單的一問一答,生硬的“是”與“不是”很難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而難度大的提問更會使學生望而生畏。提問既是教師整體業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教師對千差萬別、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小學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可見,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如何藝術而恰當地提出問題并能夠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在課堂中提問學生有助于評價學生、檢查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在問答中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因此我們在提問這一環節上,不能狹隘地認為提問只是老師的專利,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三、我們要善于運用設置懸念的技巧
所謂懸念,就是事關重大的、尚處于未知狀態的結局引起人們的好奇與緊張的一種心理。在藝術創作中我們經常可以遇到類似的技巧性應用,那么在課堂講授中我們依然可以應用此法,其好處有三:一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老師的講授有一種急于聽之的心理,從而能帶著一種心理上的期待去從事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力和求知欲,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懸念推動學生感情的波瀾,讓懸念撞擊他們的心靈,使之對美好純潔的事物向往追求,對崇高品質、堅貞節操景仰贊嘆,對腐朽罪惡的事物怒不可遏,從而使感情達到美的升華。三是可以使講授有條不紊、逐步深入地進行,以加深學生對講授內容的理解。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使用的懸念類型和方式有如下幾種:根據講授的內容性質分為——問題懸念、事件懸念、實物懸念、情感懸念。根據講授手法分為——單一懸念、復合懸念、連鎖懸念。根據課堂結構可分為——開頭設置懸念、中間設置懸念、結尾設置懸念。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能夠根據課堂講授的實際情況,對懸念技巧進行合理而巧妙的運用,那么我們的教學效果一定會令人滿意。
四、我們要恰當運用幽默和含蓄的技巧
幽默是英語humour音譯,是一種語言技巧,借助“笑”這種喜劇性手段,寓莊于諧,含而不露,暗示出某種思想,啟發人們去思考,從而產生雋永生動、令人回味的效果。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經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這就是說,教師在講授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幽默含蓄的語言,可使他的講授變得風趣詼諧、幽默睿智,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給學生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記憶新知識,在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老師可以通過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反語、今詞古用、成語變用等方法達到幽默含蓄的課堂教學效果。其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一語雙關、巧換概念、也可以幽默自己等等。當然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在課堂上也不可濫用幽默,那樣會淡化教學的主題,同時過多的幽默有礙于學生深思,濫用幽默也會有礙于教師的形象。老舍先生說過:“嬉皮笑臉并非幽默。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們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顯。”所以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幽默”這個度。
五、我們要有處理突發性事件的技巧
課堂中的突發性事件是指課堂中臨時突然發生的為老師所始料不及的事件。按其影響講授的性質,可分為良性、中性、惡性三種。
良性突發事件是指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因學生深入思考,向老師突然提出的一些意料不到的疑難問題。這類事件雖不具有破壞課堂紀律的性質,但處理不好也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處理這類事件,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運用教學機智,充分認識和挖掘突發事件中包含的積極因素,靈活果斷地加以引導和處理,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變阻力為動力,使其成為啟迪學生智力的好機會。而更高一級的做法,應是創造情境,鼓勵學生提出有創意的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素養。這其實就是課改倡導的隨機生成的理論依據之一。
中性突發性事件是指對講授的影響是中性的。分兩類:一類是指不由學生引起、而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干擾而形成的事件,比如教室的某些設施意外掉下來或窗外車輛轟響著疾駛而過等類似事件。教師面對此類事件應及時處理,而不應該繼續授課,通過多種方法把學生分散、轉移了的注意力迅速拉回到講課的“茬口”上,處理得當,或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笑果”。另一類中性突發事件是指學生不能自我控制,無意做出的有礙于講授進行的事情。如上課不安靜、注意力分散、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等。如果老師不設法制止,同樣會影響講授的效果。但教師不應采取板起面孔來訓斥一通的通常辦法,而應和顏悅色、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教師應采取新穎別致的教育方法取得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這才是優秀教師處理中性突發事件應具有的藝術魅力。
惡性突發事件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突然出現的惡作劇,頂撞教師等不良行為。這類事件常會把教師精心準備的一堂課,攪得一塌糊涂,使教師的情緒變得煩躁惱火。面對此類事件,教師應保持冷靜。切忌勃然大怒,切莫追根究底,切莫放棄教育。深諳教育之道的教師,總是會利用適當的時機和方式,抓住具體事件對學生進行品行修養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素養,把壞事變為教育學生的機會,把消除惡性事件化作引導學生的平臺。這樣做,壞事就能轉化為好事。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運用合理而巧妙的方法藝術地處理各類突發事件。把課堂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雖然這不是課堂教學的主流,但我們也不可小視這一環節。
六、我們要不斷追求教學新理念
這是最后一點,也是最緊要的一點,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我們要經常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感覺他們的律動,用鮮活敏銳的感覺去接近新知識、新理念,把握學生、把握教材、把握教育新方向和教育新任務。不要只把教學作為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灌輸,在沒有創新的教學過程中逐漸使自己變得世故、麻木。從而用沒有鮮活生命力的方式傳授知識,最終使自己講得乏味學生學得無趣,因此,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必須明白,追求新觀念運用多角度多層面的方式上好每一堂課,讓教學的藝術之花綻放在每一科目的教學當中,讓學生在趣味與知識的共享中健康地成長,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總之,上好每一堂課確實是我們教師應追求的首要目標,最終使我們的教育事業能在知識與能力,思想與品德,方法與技巧等方面和諧發展的基礎上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