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教師,從第一次走上講臺起,就渴望快速成長為一名受學生喜愛、家長歡迎、領導肯定的優秀教師。為此,除了真心拜師學藝和自身刻苦鉆研外,勇于承擔各級各類的公開課,是其專業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如今的歷史公開課沾染了太多功利的氣息,公開課有 “做假課”、 “表演課”之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中看不中用,甚至有人提出了“表演課就是一種教學腐敗”的質疑。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上好歷史公開課,使歷史公開課去掉浮華與虛假,盡顯本真面目,我認為“洗課”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一、“洗”自己的靈魂

大部分歷史公開課具有示范與比賽性質,承載的附加功能較多。這個浮躁的社會,導致公開課變了味。正如一位專家所說:“如果上公開課不是為了發現問題,而是盡力地遮隱問題,不是為了服務教學,而是為了獲獎,公開課就被異化了。”所以教師要“洗”自己的靈魂,洗去功利,以積極平和的心態對待公開課,把公開課看成學習、研究的過程,看成是自我鍛煉、自我實現和自身專業素質提升的重要平臺。

二、“洗”課文

1.洗去繁雜,保留簡約、明快。

深入分析課文,理清思路,做到簡潔、明快,化繁為簡,干脆利索地學習課文。我曾執教《古希臘民主政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希臘所處的地理位置講到希臘神話故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展史、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被激發了,學習熱情是有了,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就草草收場,更別說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深入理解、掌握了。后來,我有機會聽了另一位教師的《古希臘民主政治》,整堂課只抓住一個關鍵詞:民主。圍繞它,展開論述,設計問題,進而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這堂洗盡鉛華回歸本真的課讓我深受啟發。

2. 洗去表面的熱鬧,留下理性的思考。

有的歷史公開課上,場面非常熱鬧,師生互動頻率很高,學生之間討論也很積極,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關鍵原因在于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質量不高:要么過于簡單,要么脫離學生實際或沒有給予一定的角度提示,經過思考和討論還是回答不出。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備課時吃透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統籌把握課文。確定重點,設計焦點問題,引發學生自主討論、爭論,舍棄那些簡單的問題,洗去表面的熱鬧,留下理性的思考,使歷史公開課充滿活力。

3.洗去浮華,保留豐富的內涵。

現在上歷史公開課的老師很注意講評的“藝術”,他們很少或基本沒有諷刺、挖苦學生,更多的是鼓勵學生。然而,教師不能總是“好好好”、“是是是”,教師應該有分析、有評判,對于學生回答正確的或差不多回答正確的,教師要引導其找出理據,提升其價值,完善其表達;對于回答不正確的,教師不能簡單地甚至帶有情緒地叫其坐下,要更多地、盡可能地挖掘其“優點”予以表揚,讓他以后多一點認真思考回答問題的勇氣和主動性,同時還要實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和努力解決問題的方向。

三、“洗”課件

聽了很多公開課,有的課件制作精美,色彩絢麗,形式多樣,聲音和畫面完美結合,簡直像在放電影,學生完全沉浸在視覺的享受中;有的課件繁多,從頭到尾都是幻燈片,我們稱之為“傻瓜課件”,教師不用寫,不用說,學生跟著課件走。課件的根本作用是教學輔助,它只是一種手段,為理解課文服務;我們歷史教學不能為課件而課件,那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對課件要洗,洗去那些太過華麗的東西,留下質樸:(1)背景色彩要單調、質樸,字體要清晰自然,讓學生看起來舒服,不傷眼睛;(2)幻燈片要少、精,上面的文字要簡練,能省就省;(3)問題要設計得合理、典型,盡量避免標準答案出現,以留給學生自由發言的余地;(4)問題要少,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打在上面,有的可以用板書、語言等替代;(5)課件要和板書合理搭配起來使用,板書和課件相輔相成,共同構建教學內容框架。

倡導“洗課”,其實就是倡導歷史公開課的歸真,還教學樸素的面目。洗課提煉的是質——歷史公開課的含金量;洗課過濾的是量——歷史公開課的摻沙、摻水量。洗課是門科學的藝術,是個和諧的進程。洗課的表象是“瘦身”,做“減肥運動”;洗課的實質是“健身”,做“健美體操”。因此,質與美,才是洗課的結晶,歷史公開課的精彩由此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