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2+1”課堂之我見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六小學 方占麗
發布時間:2014-01-02 16:15: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新課標的進一步實施,課改也在各個學校緊鑼密鼓地進行。我校積極探索出了“2+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2”指的是教學中的預習案和導學案,“1”指的是教學中的當堂測試。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在這方面也有了些許感悟,特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大家共同探討,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營造愉悅氛圍,激發學習熱情
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尊重和期待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2+1”教學模式中的第一個模式是教師擬好預習案,學生據此課前預習。精彩的開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前提。它猶如一部戲劇的序幕,雖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能使學生對整節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練習課、活動課,只要開了個好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場白,是教師講授每一節課時給予學生的第一感知,其重要的藝術特征是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出緊緊抓住學生心弦的情境。因此,課堂上要注意調動學生興趣,特別要注意講究課堂導入藝術。每節新課的導入設計得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情感傳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無比瑰麗的知識世界,創造出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
二、開放思維,放開想象
1.啟發學生敢問、會問。在教學中除了導學案中的問題還應引導學生提出其他問題,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求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聽講、被動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在探究導學案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這句話闡明了“問”的重要性。我認為學生提問,要讓學生經歷“敢問、會問、善問”的過程,鼓勵學生解決問題,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不人云亦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2.引導學生會答、多答。對導學案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能只叫一兩個學生回答,覺得有理就草草而過。當學生學習、質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結構思考,從多方位、多層次解答,讓學生在標新立異中提高創造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化語言才能得到發展,發散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創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這樣的課堂才真正達到了高效
3.鼓勵學生學創、會創。“2+1“教學模式中的第三個模式是當堂測試,教師們的做法是課前就擬好測試題,新課結束時對學生進行檢測。我們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測試題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我認為有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測試題的內容和形式,具體做法是: 其一,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參與測試題的設計;其二,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快餐”型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較A套餐要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
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永遠充滿生命的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