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忠 本期策劃:聶 蕾

教學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的理解是培養心智自由的人??山虒W的現狀呢?關注學生的短期利益,忽視學生的長期利益;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生命發展狀況;關注課堂教學的經驗化,忽視學生人格的完善?!白杂砂l展”成了教育教學炫麗的裝飾,而缺乏了實質。本著追尋教學的真意,我們進行了“自由發展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所謂“自由發展的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關心下,通過自由學習活動,使自我的情感、智力、個性諸方面得到有效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主動的發展、和諧的發展、異步的發展、全面的發展。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進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發展從根本上講是自由的擴展。

一、自由發展的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自由發展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展開學習的起點與歸宿。它把學習者當作變量,相應的學習過程、方法與條件也根據學生成為可變量。在這些變量的相互作用下,學習目標就成了實現個體不同發展的標準。這種學習狀態和結果是個性化學習所追求和所能實現的,同時也是我們現行教學改革的方向所在。

在學科課程中,我們實行了“雙目標制”,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領域設計了一個課時、一個階段、一個學期的基礎性目標和倡導性目標?;A性目標是國家規定的課堂學習目標,倡導性目標是促進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目標,并以文本形式發放給學生,在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準備、學習基礎、心理需求自主設計學習目標。在目標達成過程中,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和速度來完成自我設定的課時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也允許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學期目標的達成原則上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

二、自由發展的教學內容如何創建

中小學的學習內容主要有三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把這三塊內容轉化為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和學生對學科內容、活動內容、環境內容進行提煉改組、拓展延伸、綜合滲透、重新創建。

1.教師如何創建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習內容

(1)賦予內容開放的時空。學習是開放的系統。封閉的學習內容,不利于學生個性的表現。只有使學習內容具備了開放的情境、開放的問題、開放的結果,學生才可能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和個性特長,主動而靈活地探究和解決問題。

(2)賦予內容選擇的余地,有選擇地進行學習是自由發展學習的保障。一方面在一個年級中打破班組的界限,建立學生“選師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特長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師學習不同的內容。學習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分為基礎達標型、拓展延伸型、提高發展型等;另一方面,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教學體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里充分展示自己個性,利用人機交互、生生對話、師生交流等方式,開發課程本身資源和學生內部經驗資源,讓學生在能選擇的背景下自由地開展學習活動。

(3)賦予內容情趣的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深刻于體驗。學習內容則以傳遞人類文化積淀為主,脫離學生生活,枯燥乏味在所難免。在教學中我們應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實際的結合,與社會發展結合,激活“間接經驗”,促使“間接知識”具有現代意義。

2.學生自己如何創建自由發展的學習內容

(1)從生活體驗中挖掘學習主題。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是真實的、獨特的。他們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問題,充滿了感受,真實的體驗往往萌發在這些主題的探究過程中。

(2)從交往活動中尋找學習主題。學生最大的樂趣,莫過于在交往中活動、在活動中交往。交往活動中,往往蘊含著許多學習主題。只要留心尋找,時時處處都有創建自由發展的學習內容的契機。

(3)在閱讀中發現學習主題。學生學習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就是閱讀,通過閱讀了解世界、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如果對學生的閱讀加以指導和引導,讓學生在聯想中加以分析整合,就能發現許多學習主題。

三、自由發展的教學評價如何開展

1.評價標準的制訂。以尊重學生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標準,不強求統一。我們在廣泛征求專家、教師、家長、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分三個維度(國家規定的知識技能、學習過程的方法與策略、個體獲得的情感與價值觀)、兩個層面(參與程度、努力程度)制訂了基礎性標準與發展性標準,強調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體,同伴、家長、教師的評價為學生的自我評價服務。

2.評價方式的展開。(1)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內差異評價”。讓學生能善于發現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并運用“檔案袋評價”法,讓學生觀照自我發展的路徑,尋求最佳的發展方式,把自己的今天與昨天比,追求更大的進步。(2)采用“他人參照”標準,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他人。我們在一學期集中6次進行學生間的互評,兩次運用問卷進行家長對學生評價的調查。(3)采用“量化參照”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設計了三類試卷(基礎類、提高類、綜合類),讓學生選擇類別進行測試,這三類試卷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如果學生覺得考得不滿意,仍可選擇其它類型試卷進行測試或延期測試,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自由發展的教學需要教師如何服務

對學生自由發展學習影響最大的是教師,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合理的能力結構、一顆真誠服務的心是小學生進行自由發展學習的關鍵。

1.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習需要教師營造怎樣的學習環境

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心理環境作為課程環境的中心,對學生的自由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師生關系,我們把它定位為一種服務關系,即“教”為“學”服務,“主導”為“主體”服務,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表現為對學生的理解、尊重、熱愛,使自己的服務對象學得開心、學得舒心、學得有意義。生生關系,我們把它定位為一種合作關系,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參與學習活動,小組內部互相平等、互相學習、互相探討。自由發展的教學中教師既表現為對學生的個體學習服務,又表現為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服務。從而保證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中心,是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

2.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習需要教師具備怎樣的心理狀態

(1)要懂得“巧妙忍耐”的教學魅力,不要“大驚小怪”。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喜怒無常、木訥緘言、冥玩不化等行為,教師都應用理性的力量加以引導、教育的智慧加以開啟、平等的態度加以善誘、真誠的愛心加以守望、執著的信念加以等待。

(2)要明確“以身作則”的教學真諦,不要“熟視無睹”。教育就其效果產生而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不要對以往自我施教的觀念、語境、行為“熟視無睹”,而應對自我教學的前、中、后全過程進行反思、批判、揚棄,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摒棄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以身作則,教學相長。

(3)要關注“現象本身”,不要“淡然置之”。在學生群體中,總有發展的好的、次好的、不好的,這是橫向比較結果的一種現象。對于某個具體的學生而言,總有發展的好的、次好的、不好的階段,這是縱向比較結果的一種現象。對這兩種現象本身,我們應視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不要“淡然置之”,因為這關涉到學生個體智能的優勢領域與弱勢領域在縱向和橫向比較中的顯性問題。不應在某一具體學習內容、具體學習時段,因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弱勢而否定了他的強勢,而是要擴展教育視野,全面了解學生,用我們的激情點燃每個學生奮進的心靈。

(4)要珍視“自我主動”的教學優勢,不要“左顧右盼”。即繼承“因材施教”、“因人定學”的教學理念。同時,新時代也賦予它新的內涵:以自由看待學生的發展,以自由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要把新的內涵轉化為教學現實,卻并非易事。因此,必須要珍視“自我主動”,積極實踐與探索,不斷完善教學理論和教學行為。

總之,“自由發展的教學”,首先表現為一種教學理念,它倡導以系統、整體、動態的方式看待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發展愿望,強調在學習中體驗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義。其次,它體現為一種組織結構,突出強調三點:(1)組織形式多樣化,(2)學習過程自主化,(3)管理系統開放化。再次,它隱含著一種學習機制,強調教師個性化的教和學生自由發展的學的統一,學生學習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文化學校

■相關鏈接

9月28日,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在“廣州教育大講壇”演講時指出: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人,日后無論到哪所名校讀書,都不可能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的基礎教育就像是“壓縮餅干”,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修理得學生沒有了想象力,只是考試的機器。

當我們審視教育時,首先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的自由。每個人都討厭被強迫或被強制,但是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使人規范化、制度化、社會化的力量,規范的強制和個性的自由在學校教育中顯然是沖突的。因此,教育的藝術就是在規范和自由之間尋求平衡。

反觀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卻往往是在用強制的規范化、統一化壓制個性的自由,為了規范而犧牲自由。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大缺陷:

第一,教育空間的封閉性。孩子被封閉在一個學校,甚至小小的教室里,雖然外面的世界很奇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孩子很難接觸到,缺乏基本的對社會自然的了解。

第二,教育目標的狹隘性。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集中在升學科目上,集中在考試科目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天性被湮滅,想象力被封閉。

第三,教育考核的機械性。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教育的結果,標準答案只能培養機械性的人。這種考核方法還會通過家長、教師、社會遺留給下一代。

第四,培養方法的保守性。我們習慣上用兩種方式培養孩子,一種是警察式,一種是保姆式。甚至有些學校禁止所有孩子去郊游,這樣做隔離了孩子感受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最佳時機,對下一代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學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成了束縛教育大步前進的四個“枷鎖”,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像規范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商品一般,沒有鮮明的個性。應當讓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應當開拓孩子的視野,看看書本之外還有更多精彩有趣的知識;給孩子們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為孩子插上自由發展的翅膀。

林格簡介

林格,中國教育內涵改革整體解決方案首席專家,新時期養成教育理論實踐體系創建者。教育名言有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捍衛學生的主動性”、 “做有溫度的教育”、“在解放學生的過程中解放教師”等等。

青年教育專家林格說:

如何改變學校教育中的缺陷,真正實現教育促進人自由發展的目的,回歸教育的本真便成為當前探索基礎教育改革,尋求教育未來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青年教育專家林格對此有著獨到的見解。

曾有人問他:您說教育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業,是促使學生自由、快樂發展的過程,但是許多教師卻很困惑,為什么教育在他們那里就變得苦不堪言呢?

林格回答道:教育本來是創造快樂的事業。但是現實地生活當中,我們做教育的人心很苦,我們的學生也很苦。這種苦跟苦是對稱的,你要是快樂的,那么你的學生就是快樂的。如果你要是痛苦的,你的學生就是痛苦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我覺得首先要選定好教育者自己的角色。你是一個教育者,那么你的學生是受教育者,你們兩者之間的這種角色選擇,通常是我們教育不能獲得快樂的主要原因。比如說,我覺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為。就是我們并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你已經做了。不教而教,并不需要教,但是你教了。就是無為而為,不教而教。這種教育的境界,可以讓我們的教育者滿心歡喜。

教育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才是快樂的?我覺得就是一個牧者,放羊的人,你不是教羊怎么吃草,或者喂給它。它自己不想吃,你給它吃,肯定不快樂。所以你是一個放羊的人,把我們的學生引導到有豐富的知識,一個很美好的世界里頭,讓它主動吃草,讓它主動吸收最優秀的東西。你起的作用是引導,你是一個牧者。至于它怎么吃草,千萬別管它,當你管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很不快樂。

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其實任何一個人教給另外一個人東西是教不會的。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講,我從來不認為人是可以教會的。也就是說人是教不會的。既然你教不會,你就不要教了,越教越痛苦,想教又教不會,那就不要教,引導我們的學生就可以了。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