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也是一種愛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城關二中 王 華
發布時間:2014-01-02 18:13: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天地,學生的演示臺。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還給學生以下學習”權利”。一、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1.根據課文的題目去發問。如我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針對題目發問:哪些詞表明地點發生了變化?這兩個地方,作者傾注的情感會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猜他會更傾心哪一個?為什么?這些問題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疑惑提出自己的疑問。“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我的做法是:每次新課前發的導學案卷子上,在預習案的部分留有四行空白。這四行就是讓學生回家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問題寫在這里。第二天講課前,課代表就會收集起來交給老師或在班上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3.啟發學生提問。如:學生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作者的情感也就顯現出來:喜歡百草園,不喜歡三味書屋。不喜歡三味書屋,是不喜歡那里的人,還是那里的教育模式?通過層層發問,最終學生明白:封建舊式教育束縛孩子健康成長。與今天的教育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培養了學習興趣,學會了學習的技能,拓寬學習的外延,挖掘了學習深度。
二、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一節課40分鐘,怎么體現讀?我認為:短文精讀,長文選讀。這樣既不影響教材的分析,又在一節課上體現了讀,美文美讀,美讀悟情。我在講授泰戈爾的《金色花》時是這樣安排朗讀的:1.先放一段flash課文朗讀,聽讀知情;2.然后美讀悟情。在這個環節中,我提出朗讀要求:在自己認為寫得最精彩、最感人的語段旁就“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等方面作上標記。讀的過程中用心品讀,學會用雙眼讀書,一只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另一只眼睛懂得搜尋文字后面的意蘊。3.自由發言: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孩子;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媽媽。從( )句中,我仿佛看見了( )。
課文的理解是在閱讀中完成的。 在朗讀的環節中,教師要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法,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引讀、默讀、范讀等應根據讀的內容和時機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特別是要切準可讀處讓學生讀出感情。
三、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課堂上,教師的精講是必要的。但學生主動表達自己認識、感想的交流更為重要。教師必須設法提供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組織課堂討論,能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分小組討論是時下課堂中常見的形式,它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教學過程中,把導學案中的問題交還給每個組討論。然后四人統一答案,由一個人向全班同學匯報。四人輪流坐莊,每人都有講的機會。日久天長,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說”的能手。同時,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之中,獲取信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
四、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
練是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學生知識的把握,技能的形成是在實踐中體驗、感悟的。課堂上動手練的時機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優化練的設計,寫生字、寫詞語、設計填空、摘抄精彩句段、仿寫一段話、擴寫或續寫故事等均可。我在講《談生命》時,利用多媒體制作了許多有關生命的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然后引導學生配樂配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圖文聲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式學習環境中深深的體會到了生命的短暫,脆弱,頑強,美好,從而懂得珍惜現在的生命。讓學生回憶關于生命格言,用“生命是( )”的形式說說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教師采用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的主體作用,增加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我覺得教師就是要把發現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解決問題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給學生。放手了,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權利,更多的體驗。放手也是一種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