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注重工具性教學的同時,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師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的理解,使學生在自讀、自悟、自求、自得等實踐中成長。一、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的反思

有效的語言學習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語言接觸、語言使用、語言學習動機。有效閱讀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系統的知識、大量的詞匯、豐富的閱歷、語言感悟力、閱讀策略方法等。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僅要完成傳統閱讀教學中傳授語言知識、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而且要深化課文的內涵和拓展課文的外延,把課文空間范圍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第一,閱讀教學的多元目標:提高學生適應各類語體、文體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責任感,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二,閱讀教學策略上,以閱讀能力訓練為中心展開教學。閱讀能力不僅要訓練學生的閱讀感知力、理解力和鑒賞力,而且要培養學生遷移力和創造力,不僅要抓“文義的具體化、簡約化、系統化”,而且要抓“閱讀心得的言語化、靈活化、實踐化”,閱讀中要滲透閱讀的人文精神,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注重自我發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第三,閱讀教學設計,要以任務推動學習,任務貫穿學習。依據教材內容和認知規律及多元智力理論,遵守循序漸進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水平、興趣和個性、社會經濟文化背景、語言基礎、學習方法等差異。

第四,閱讀教學方法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來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對話式閱讀”,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閱讀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實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項交流方式。

二、多元閱讀教學模式建構和探討

第一,基礎課閱讀:著眼教材、重視整體、逐步推進。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行閱讀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加大力度,循環加深,最后整體推進,深層理解,真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以多種方式挖掘教材中含有跨文化背景和社會內容的語言想象,結合這些語言現象,廣泛地向學生傳授文化、語言、認知、問題等方面的知識,真正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

第二,拓展課閱讀:科學指導、激發興趣、好讀樂讀會讀書。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集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文言閱讀材料,文中所反映的文化習俗、思想政治、典章制度、名人傳記、歷朝歷代的典范的文學題材樣式、名篇佳作,古人的衣食住行習慣等都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因此閱讀課僅限于課文閱讀教學是不夠的,要結合學生興趣、特點、接受力和表達力,從報刊、電視網絡等有生讀物和視聽讀物競選閱讀材料,拓展課閱讀。

第三,研究課閱讀:合作學習、自主創造、張揚個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閱讀、獲取和運用與閱讀專題有關的信息,在發展個性的同時,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水平。如結合“閱讀鑒賞”部分的教學,指導學生結合“表達交流”、“梳理探究”部分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課閱讀教學模式總結:選擇主題、建立目標;指定任務、確認資源;研究學習、整理資料;交流展示、評價總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學生的讀書實踐。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教學主要形式是“以讀為主,探究交流”,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應是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教師要作為讀書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要有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對話式的指導和講解,使學生的讀書交流活動有序、有質地推進。因此,新語文的閱讀教學既要摒棄傳統的“以本為本”、機械訓練的做法,又要給文本合理定位,其教學策略應該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