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課堂 演繹精彩
作者: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三小學 于 芳
發布時間:2014-01-02 18:11: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節40分鐘的語文課,里面有太多的不明確的因素,許多的事情是你在課前無法預知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千萬不可死抱著課前的預設去“走”教案,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卡殼”現象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換一種方式,變換一個角度,這樣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筆者結合自己兩次不同執教《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過程具體談談。片斷一:
生:老師,我覺得“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一句中的:“終于”一詞用得不恰當。
師:為什么呢?
生:“終于”一詞讓我覺得作者早就希望肖邦病倒,現在真的病倒了,有幸災樂禍之嫌。但是作者的本意并不是這樣,所以這里不能用“終于”,要么去掉,要么換成“不幸”或其他詞。(其他學生紛紛點頭)
師:(遲疑片刻)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好嗎?大家想一想,肖邦的病倒是意料之中的事還是意料之外的事?
生:(異口同聲)意料之中的事。
師:既然是意料之中的事,說明作者在肖邦病倒前就預料到了,后來他真的病了,作者和我們都不感到意外,符合我們當初的推斷,因此就用了“終于”一詞。
生:(似懂非懂)點頭。(正值下課鈴響,趕緊宣布下課)
片斷二:
師:(出示句子: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同學們,你們在上一節課中提出一個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終于”一詞用得是否恰當?現在請大家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我認為恰當。肖邦是個工作狂,他過度地工作,是工作讓他累垮,這樣的結果早就可以預料到,所以這里的“終于”表示在意料之中。
生:我還是覺得不好。放在句子中仍有幸災樂禍之感,但是又與作者的本意矛盾。
師:現在有了意見的分歧,到底恰當不恰當呢?大家靜下心來認真研究一下。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終于”的意思。
生:(迫不及待)它的意思就是經過等待、盼望之后出現的情況。例如,我左盼右盼,終于迎來了“六一”國際兒童節。(其余學生點頭表示同意)
師:有沒有其他的意思了?
生:(搖頭)
師:在字典上,我發現它還有另一層意思,“經過種種變化之后出現的情況”。(板書)在這里,我們應該選擇這層意思。
生:(不太信服,茫然看著黑板)
師:大家知道,肖邦離開祖國后開始并沒有病倒,但是后來病倒了,這就說明情況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作者在當初能不能預料到?
生:能!
師:也就是說這種結果沒有出乎意料,早在意料之中,它證實了作者最初的推測,因此,可不可以用“終于”?
生:可以!
師:你們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要請教你們,肖邦病倒的結果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那么你們是如何預料到的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談一談。
生:因為他深深地思念著祖國和親人。“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是這種濃濃的思念和擔憂讓他病倒。
生:正是因為肖邦這種思念得不到實現,所以他把思念融進了工作中,“他勉勵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是瘋狂的工作讓他病倒。
生:除了瘋狂的工作,他還面臨生活的貧困。“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奔波之苦讓他病倒。
師: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佩服你們獨道的理解,精彩的發言,同時也感謝你們給我上了精彩、難忘的一課!
教后反思:
回眸第一節課,由于疏忽,沒有很好鉆研教材、利用資源,不但沒有一點主動權,而且還使一個牽一發動全身,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課文、品悟情感的機會喪失。學生的質疑火花、探究欲望也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真是一個失敗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鏡頭二中,我將學生帶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潛心領會語言文字,從設疑到解詞,再到聯系課文內容進一步解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無形之中,將語言文字訓練也落到了實處。教材,并非是一種物化的載體,而是一種理性化了的生命,只有閱讀主體對這種隱藏的生命意義有所體驗、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才能得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