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課堂教學大賽已落下帷幕。然而教師的教學風采、教育智慧、教學藝術以及各具特色的有效教學策略卻歷歷在目,特別是寶雞經(jīng)二路小學馮寶林老師關于《體積與容積》的教學,令我至今難忘,現(xiàn)簡要介紹分析,以期與同行共勉。

一、 教學基本思路與方法

(一) 故事導入,激趣設疑。

課始以“烏鴉喝水”動畫故事為切入點,播放動畫視頻:瓶中水位低,烏鴉要喝水,怎么辦?隨著瓶中石子的增多,烏鴉終于喝到了水。提出問題:“烏鴉用什么辦法喝到了水?”“為什么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面就升高了呢?”感知石子占有空間。

(二) 演示探究,認識體積。

1.感知物體占有空間。2.感知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3.設疑比較,驗證猜測。4.感知物體的體積與形狀無關。

(三)演示交流,理解容積。

1.在轉(zhuǎn)化中初步認知。教師將“橡皮泥”再捏成碗狀,設疑:這個碗占有空間嗎?感知碗仍占有空間,同時提問:“碗能做什么?”在學生敘述中感知,說明它是容器,能容納物體。

2.結合生活經(jīng)驗認知。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容器圖片,說說這些容器的作用,再說說你還知道什么能容納物體,學生舉例生活中所知道和看到的容器,進一步感知容器的作用。

3.演示中揭示概念,伴隨例舉生活中的實例深化對容積的認知。

4.深入理解容積。在杯中倒入半杯水,質(zhì)疑:“此時水的體積是杯子的容積嗎?杯子的容積是什么?”理解“所能容納”的意思。

5.相關練習,理解容積。(略)

(四)觀察比較理解體積與容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出示花盆和黑板擦,提問:(1)“它們有體積嗎?誰的體積大?”強調(diào):任何物體都有體積。(2)“它們有容積嗎?”強調(diào):只有容器才有容積。隨后引導學生理解花盆體積和容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理解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五)課堂總結,評價體驗。(略)

二、課后感想與感受

1.樸實無華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中沒有過多的粉飾,有的只是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觀察、思考、實驗等體驗探究活動,學生完全融入其中,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進行,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逐漸感知,逐步理解,當新知呼之欲出之時,教師引導學生適時歸納總結,學生如同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經(jīng)歷愉悅的旅行,到達彼岸時已自然建立了概念。

2.簡單隨意卻擲地有聲。教師隨手拿起的墨水瓶、橡皮、數(shù)學書、粉筆等,這些學生學習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體,都成為教師引起學生觀察、再認識的對象,學生既感到熟悉,又從理性的角度重新認識了他們所熟知的物體竟蘊含著知識,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感受生活中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眼光、數(shù)學意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3.源于教材卻深度挖掘。教材是通過比較兩個不同形狀但大小接近的物體的大小引出體積的概念,教師在這節(jié)課卻是在建立概念之后,用體積概念來判斷兩個物體(土豆和梨)的大小?當用眼睛分辨出現(xiàn)分歧時,教師激勵學生設計實驗,鼓勵學生參與實驗驗證,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探究。我們明顯感到教師深度挖掘教材后,利用這一環(huán)節(jié)有意設疑,激發(fā)學生利用已有經(jīng)驗去思考、設計,不為判斷而判斷,而是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容積的理解,教師不滿足于歸納出概念,而是進一步通過給杯中倒半杯水,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時水的體積是否就是杯子的容積?水倒在哪里,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理解容積概念中的“所能容納”的含義。在體積向容積的過渡教學中,教師借助捏橡皮泥,由長方體捏成球狀,感受形變體不變,再捏成碗狀,有體且能裝東西,在奇妙的變化中揭示容器的作用,貼切而不造作,自然順暢地進入容積的教學,顯示了教師特有的智慧。

總之,教師以新的教育理念貫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而且概念的建立,能力的培養(yǎng),均在自然流暢、扎實高效的數(shù)學活動中,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教與學渾然一體。特別是一些教學細節(jié)的設疑質(zhì)疑活動,學生在辨析中對涉及的內(nèi)容更加明晰。整節(jié)課樸實中見真諦,教學質(zhì)量效益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