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高效課堂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教研室 謝海雄
發布時間:2013-12-31 17:11: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學業上有高效收獲、提高和進步。教師是課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環,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應注重以下幾個環節。
一、轉變角色、更新理念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觀念正確與否必將決定行為的效果與價值。因此,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角色,更新教學理念,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適應新的形勢。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首先,教師要有主體意識,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必須徹底摒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主動性。其次,教師要有啟發意識,課堂教學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適時適當地點撥誘導、設疑搭橋、總結提升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照亮學生思維的明燈,教師要學會啟發教學,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才會學得有信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整合教材、優化設計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點
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教師必須按課標要求精心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開發、整合,讓教材為學生服務。 要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主旨出發,裁剪或增添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去開發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師生雙主體地位。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思維特點及心理狀況進行全面分析,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新課從哪里導入?情境如何創設?新舊知識從哪一點切入?各環節怎樣過渡?操作實驗怎樣安排?練習怎樣設計?設問怎樣提出?學生可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的思維會在哪里受阻?用什么方法打開思路?板書怎樣設計?全課怎樣收尾?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交流互動化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條件。
三、開放課堂、靈活施教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不是老師唱戲學生聽,而是師生同臺唱戲。古語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新課改要求教師走下講臺,走近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敢說、敢做、敢問、敢于堅持。讓學生自己播種,自己摘果,在收獲中找到自信;要做到“我的人生我把握,我的課堂我做主”,腦中有標,胸中有法,手中有書,要動能動,要靜能靜,動靜交替,要收能收,要放能放,收放自如。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并實時做出調整,古今中外的教學法不存在誰的方法比誰的好,課改也不可全盤西化,應在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發展中反思。
四、強化反思、適時改進是實現高效課堂的保證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手段。反思后奮進,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教學是一門藝術。” 所以我們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預設與實際是否吻合?學生學到了什么?掌握得怎樣?課堂生成狀況如何? 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學生有哪些閃光點?只有不斷地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把反思當作一種習慣,才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學的實效性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讓我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把課堂還給學生,極力打造低負高效的課堂,使課堂異彩紛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