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計算機課教改初探
作者:甘肅省平涼市農業學校 仇 亨
發布時間:2013-12-31 17:10: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計算機課是學校各個專業必開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既能培養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又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質,不僅符合計算機技術發展規律的要求,而且符合學校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面我就計算機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計算機教學形式改革——重在創新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習慣于“一言堂”、“滿堂灌”,基本上以自身為主體,從課前備課到上課講授,對學生的反應關注得較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按教學要求進行練習操作,在上課時難免有畫餅充饑的感覺,從而導致聽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不感興趣。課堂缺乏師生間的互動,學生學習被動,教學效果難免不佳。
當前,計算機課教學基本上普及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各種軟件,多數以Windows操作系統作為系統支持,這種可視窗的操作系統具有強大的人機對話功能,使得計算機的很多復雜操作能夠借助圖標方式和鼠標操作變得直觀、便捷。這些軟件的應用與操作,使用傳統的黑板上課是無法向學生講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設備向學生講解。現在計算機已經發展到了“演示+操作+講解”的授課方式。教學實踐證明,在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有趣的人機互動讓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生可以對老師講授的知識當堂進行操作練習,在師生的互動中既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又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多媒體教學能做到圖、文、聲、像并茂,充分地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
二、計算機教學方法改革——重在受用程度
從目前來看,多媒體教學是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計算機應用到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出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濃厚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激發創造性,產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引導學生自主地學,輕松地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也收到了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中職學生在學習中理論性太強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或教學案例制作課件,注重實例教學,以具有代表性的實例作為每個教學模塊的開始,讓學生從“可視化”的實例教學開始,對模塊的目標有一個整體認識,明白完成目標任務需要哪些知識。隨后,再以實例為主輻射到相關的知識、技能。實踐證明,有選擇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由于教學直觀性、目的性更強,普遍被廣大學生所接受。
三、計算機教學實踐操作——重在易接受
計算機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以實訓課為重點,實訓內容則盡量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與實際應用相貼切的實訓任務之中。在實訓過程中借助教學課件,采用講、看、練一體化和分組討論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具直觀性,深入淺出,將原來抽象、復雜的敘述用生動的圖像和動畫表現出來。在發揮老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大膽地實踐,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探索者,從而更直觀地掌握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切實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學生上課容易走神兒,一般情況下,當學生思想分散、注意力不夠集中時,運用多媒體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精神振作;當教學內容重要需要強化時,運用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學生思路受阻、學習困難時,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校每年應定期舉行計算機基礎操作技能競賽,內容包括打字、編輯排版、表格數據處理、圖表制作、幻燈片制作等。通過競賽,促進學生更扎實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積極應用到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各項任務中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計算機作為現代高科技的產物,其理論知識和專業性強。作為教師首先就應該轉變觀念,積極改革,從“以教師為主體、以課程為中心”過渡到“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上,不斷地充實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知識和能力個人結構;其次就應該結合計算機學科更新快、實踐性強的特點,運用專業組教師的集體智慧,在教學中選擇一套適合中職學生的教材;再者就應該全面掌握教材,篩選出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輔助教學軟件,把理論和實訓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理論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論。通過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的綜合素質最終得到提高,達到了職業教育的真正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