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語文課堂模式的構建
作者: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 陳雪梅
發布時間:2013-12-31 16:53: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1世紀是一個多維度、開放的學習型社會,構建學習型課堂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這里所說的學習型課堂是指在終身學習的理念下,以“學習型組織”理論為基礎,以團隊學習、互動交流、合作探究為標志,旨在提升師生課堂生命質量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證明:學習型的小學語文課堂改變了孩子的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學習習慣,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增強了孩子探究未知領域的信心和決心,使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進而自覺地醉心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大膽創新的學習享受中。可見,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喚醒和滿足孩子的學習需要,有義務成就孩子追求個人理想,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的夢想。
一、作好課前學習的準備
課前作好學習準備是高效學習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證。只有有備而來,才能穩操勝券。師生課前準備的不僅是學習備品、學習資料、疑難問題,還有學習情緒。其實學習情緒對學習效率來說尤其重要。教師那飽滿的熱情潛移默化感染著孩子,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必將使教師激情澎湃。我們常說: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只有師生都“有備而來”,才能使教學活動在人員、時間、設備使用等方面發揮最佳效益。
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學習型課堂一改傳統的“先教后學,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表面上看來是倒置了“教與學”、“學與思”的正常順序。其實,“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凸顯了“教”服務于“學”的追求。所謂“先學”,就是在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揭示的教學目標及學前指導,看書自學完成預案。所謂“后教”,就是集中群體智慧突破學生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實行“兵教兵”策略,教師只在必要時登場,參與補充、更正、定奪。 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導學案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好抓手。學案的設計要求少而精,給學生留白,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與方式時應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設計導學案。注重學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學生充分利用學案溫故知新,課上集中解決不能獨立解決的疑難問題。
如教學《第一朵杏花》部分導學案內容如下:
(一)與課文如影相隨。
(1)查找竺可楨先生的有關資料。
(2)查找杏花的有關資料。
(二)目標伴你成長。
(1)相信你能記住:柱,泛,仰,皺,曾,確,估,掌。
相信你能會讀:一株,泛出,仰起,吹皺,曾經,精確,估計,掌握,明媚,程度,鄭重,綻開,大概,規律,興沖沖,頃刻間。
(2)品讀關鍵詞句,你來找一找類似的關鍵詞句。
例:“竺可楨彎下腰來,習慣地問”“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表現了竺爺爺怎樣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三)我積累,我快樂。
(1)課文中表示時間短的詞語。
例:頃刻間。
(2)課文中我喜歡的句子。
例:如“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照樣子大膽寫出感受和見解: 。
(3)從竺爺爺身上我學到了 。
孩子們通過預習,對《第一朵杏花》雖然是粗略的了解,但課堂上他們也能憑著這些贏得主動權,不再是被牽著鼻子走的老牛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很高。
三、師生角色互換
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把講臺讓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時空,讓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為增強自信搭建平臺。事實證明:師生互換角色,可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激活新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合作技能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有人預測過:“未來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構建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模式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的神圣使命。那么我們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就應該銳意進取,不斷反思,積極構建完善有效的學習型課堂模式,實現師生在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共同成長的最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