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也有人說:“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場。”對此,他作了這樣一個比喻:老師就是牧羊人,牧羊人的主要任務不是教羊兒怎樣吃草,而是要不停地為羊群尋找肥美的草原,以便羊兒吃個飽。于是,我想到了我們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盡管各級各類政府給予政策關注,加大資金投入,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想方設法通過政府配送,自行購置,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來創建圖書室,增加圖書量,緩解學生缺書讀的現狀。但因人多量少,我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仍像一片貧瘠的土地,而孩子們就如同一群骨瘦如柴的羊兒,“沒書讀”成了農村小學生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走出這一困境,滿足農村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學工作中做了點滴嘗試,以盡到一個“牧羊人”的微薄之力。

創建班級圖書角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的班級圖書角就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在動員會上,我給同學們講述不等式 “1≥30”的原理,即每人利用零花錢買(或借)一本課外書,拿到班上來。互相借閱,這不就等于每人擁有了30本書,同學們若有所悟。一個星期過后,我們就實現了“1 ≥ 30”這一愿望。班上建起了圖書角:充分利用本班學生自己的一兩本課外書,在班上輪流借閱、自由交換。這樣每個學生花錢不多,但在班集體中卻可以閱讀幾十本甚至上百本的書,這對條件一般的農村學生來說既經濟又實惠。因為這些書是同學們共有的,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是十分愛護,且讀得格外認真,這使我想起了《黃生借書說》中“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話。

巧用報刊功能

學生當中征訂報刊的人相當少,所以這一點就得靠教師去搜集整理。學校訂有《人民教育》、《陜西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刊物;教師每人都訂有《安康日報》和與自己教學相關的刊物,其中有好多優美的文章很值得一讀,教師讀完后便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喜愛程度有選擇性地瀏覽。

一眼二用看電視

電視是農村小學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看電視是農村孩子“忙中偷閑”的一項重要活動。對此學生家長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有的家長任意讓孩子去看,看什么不聞不問,缺乏對孩子的關注,這是一種對孩子成長不負責任的態度;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迫切希望孩子走出農門將來有所作為,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關注,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一旦孩子觀看電視就會大聲責罵,甚至拳打腳踢,采用粗暴的方法對孩子看電視加以限制。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既不能讓孩子在自由活動時間內輕松愉悅,又嚴重損傷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極為不利。當我了解到這些信息后,就寫了一封《告學生家長書》,建議家長合理安排時間讓孩子觀看電視,這樣一來,看電視不僅成為孩子們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成為學生們課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拓展了學生的語文知識面,而且成為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家長學生雙雙樂意。

借鑒他人習作

孩子是最具創造力的群體,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我利用他們這一特有的優勢,進行了兩步走:第一步把小學生在習作課中寫得好的文章,經過詳批細改推薦給學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第二步選派幾名作文愛好者組成習作組,每人每星期至少寫一篇優秀的習作,整理成冊,供其他同學在學習中借鑒,做到在借鑒中評價、交流、享用,必要時還可以提出自己寶貴的意見和合理化的建議,互促互進,共同提高。

因人而異,廣泛選擇

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數是以個體的形式來進行的。因此,應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對學生閱讀的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因人而異。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讀物,自由閱讀,自由寫筆記。筆記形式不求統一,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閱讀的動機,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外閱讀之中。

總之,要做一個合格的“牧羊人”,就要不知疲倦、永無止境地為“羊群”尋找肥美的草原;要想讓農村小學生有課外書讀,我們做教師的就要時時關注學生,處處心系學生,竭盡全力地為他們創造一切可能的機遇和條件,讓他們在書的海洋里像蜜蜂采蜜那樣博采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