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學校穩定發展的根本
作者:姜 武
發布時間:2013-12-30 16:41: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當前,全國基礎教育正在從大規模的硬件建設、規模擴張,向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轉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引領廣大教師走專業化發展之路,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學精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多年來,我校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校本研修為核心,以課題研究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激勵廣大教師立足崗位,潛心鉆研,提高教學水平,實現專業成長,同時也保證了學校的穩定發展。
一、建章立制,政策保障
我校為保證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如《漢中市四〇五學校青年教師培養方案》、《漢中市四〇五學校骨干教師培養計劃》、《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漢中名師培養條例》等,從而確保此項工作常抓不懈,有條不紊地展開。
二、課題先行,破解難題
課題立項。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使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向規律靠攏的過程。而課題研究讓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有目的、有方向。目前,我校承擔全國“十二五”重點課題《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的研究與實踐》的子課題“電子白板與學科整合應用的案例研究”和全國中語會“十二五”重點科研課題《少教多學》子課題“中學語文少教多學的研究”工作。
過程研究。為了很好地完成課題的研究,我們根據課題內容成立課題組,建立課題組例會制度,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科研知識;研究過程落實,各課題組每學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學研討活動,每次研討有明確的目的,及時反饋。全校教師根據學校的總課題,加強“小課題”研究,制訂出相應的子課題,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先對自己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據,制訂好針對性的措施,并定期匯報自己的課題研究情況。教師制訂好研究計劃,通過匯報課、論文等方式體現自己的研究成果。
實踐檢驗。教師在研究理論的同時,注重實踐中不同形式的運用與交流,課堂是最好的地方。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因素,依據教材內容,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由于重視了課題研究,逐漸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力求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實踐和諧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子課題組在組內研究日常化的基礎上,向全校推出1節觀摩課。平時,有隨堂聽課、推門課等各種形式來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課后做到即時點評交流,“我教我說”與“你教我說”使教師在實踐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
三、抓住課堂,提升能力
重建備課觀。堅持教師電子備課和紙質備課相結合,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集體備課生成的共案與融入個性教案相結合的原則,明確課堂準線,激勵課改創新;以“六備”精化、細化課堂設計,體現內容翔實、環節齊備、操作規范的精細化備課精神。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在教育界嶄露頭角;老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教師備課的監控和評價上,我們加強了隨堂課的監控,從隨堂課的整個過程來評價教師的備課情況,同時要求教師周前隨教學進度發送電子備課教案及課件,以便教研組周前檢查、反饋記錄。
研討課開路。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聽課必須達到15節,每個教研組每月都可以安排一節專門的研討課,大家集中聽課,課后在熱烈的氣氛中講課者介紹設計思路及實際達到的效果,聽課者暢所欲言,或吐露聽課的感受,或肯定教學效果,或提出質量問題,或介紹個人設想,并請專家點評。這一做法的開展,不論是上課者、聽課者還是評課者,對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有了不同層次的認識,為所有教師上好課提供了借鑒。
達標課普及。在典型研討課的基礎上,人人上達標課,是檢查教師能否將學習領悟新課改精神在實踐中應用的手段。學校將聽達標課的人員定為全校所有教師,涉及全部學科,重點放在參加課改的實驗教師。采用的形式是教師自行備課,教師相互推門聽課,聽后互相評課。此活動教師參與面達到100%,教師們感到通過達標課,對上課明朗了許多,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由于我們的高度重視,加快了教師專業化成長步伐。目前,我校建設了一支思想素質高、作風過硬、業務能力強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學校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成為盛開在陜南教育園地的一朵奇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四〇五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