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要全面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實現有質量的均衡。因此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放在重要位置。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2013年《開學第一課》

9月1號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開學第一課》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CCTV-1)晚上20:00-21:40首播,《開學第一課》主題為“乘著夢想的翅膀”,旨在引導中小學生認識“中國夢”的深刻內涵,鼓勵青少年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樹立理想、勇敢追夢,把個人的理想和祖國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夢想的實踐者和未來的創造者。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促進每一個孩子實現夢想的必要條件就是實現有質量的均衡教育。

國民教育不再是拔尖教育 均衡發展得到重視

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是關系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必須明確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論問題。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則的支配下,國家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法規、政策,都要體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必須均衡配置;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具體教育活動和教學活動中,要為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發展機會。從教育資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設施,包括生均教育經費、校舍、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等的配置,教育的“軟件”,包括教師、圖書資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從教育目標看,包括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

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表現為“八大均衡”,即: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均等發展,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讀的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學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機會;區域間實現均衡發展,即在省域之間、市域之間、縣域之間、鄉域之間統籌規劃;城鄉間實現均衡發展;校際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學校布局和規模均衡合理,教育經費投入、學校設備設施、師資配備、生均教育資源、學生生源的均衡等多方面;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校內各班級在設施、師資、生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均衡;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育間實現均衡發展,包括基礎教育內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均衡發展;教育質量實現均衡發展,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水平和效果的均衡;教育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間實現均衡發展?;A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均衡發展,因為學校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實施機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點在于平衡

1.公平與效益。

如果完全只從公平角度出發去制定和實行有關政策,就必然會喪失教育效益,也是有許多弊端的。近年來,韓國、日本等國家就發現,他們在推行“平準化”政策后,義務教育逐步喪失了效率。中國的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籠統地講義務教育資源均衡是沒有意義的。合理和可行的策略應該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近似的區域內,努力追求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我們強調社會公平,不會回到傳統體制固有的平均主義,進一步重視社會公平,在效率與公平關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當前社會關心的問題。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益的關系,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點。

2.示范性學校建設與教育均衡發展。

我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從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要推動教育發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學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學科,從而帶動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學校發展起來之后,必然導致學校之間新的不均衡。因此,如何處理好示范性學校發展與教育均衡發展的關系,也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難點。

教育均衡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1.低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由于我國教育發展層次不高,發展規模的擴張是在低層次上實現的,發展規模的擴張不僅掩蓋了發展的低層次性,而且進一步強化這種低層次性,這就陷入一個困局,越發展,原有的低層次特征越明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同樣要注意“低水平均衡陷阱”問題。我國基礎教育這種低層次性的突出標志:一是大而不強,即教育大而不強,存在大量的薄弱學校;二是發展不均衡,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三是教育均衡發展層次不高,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基本上還處于普及低水平或初級教育的發展階段;四是教育經費長期投入不足。

2.高水平教育均衡陷阱。

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突出的問題是受教育人口眾多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教育投入不足、與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如何解決受教育人口眾多與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內在矛盾,是我們走出“高水平均衡陷阱”,推進教育快速均衡發展的重大問題。高水平教育均衡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必須確保教育均衡發展最基本的經費投入,否則很難確保教育均衡的順利和持續發展。

袁貴仁談教師均衡

穩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關鍵是農村教師。為解決農村教師短缺,優秀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國家出臺了相應措施:

1.多渠道補充。

如免費師范生政策和特崗計劃。2007年,免費師范生政策在6個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試點實施。6年來培養教師6萬多名,其中90%都在中西部小學任教。特崗計劃也是擴大農村教師的來源之一,目前已招聘30多萬人,80%的畢業生都留下來在當地從教。

2.改善和提高農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

把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全部納入到國家財政預算,實施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教師職稱評聘向農村地區傾斜,鼓勵對農村教師實行特殊津貼。

3.提高農村教師的業務水平。

2012年國家投入12億元進行國家級培訓?,F在已有350萬名農村教師接受了各種培訓。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把好學校的好課程、好老師的講授傳到農村學校,使偏遠山區、農村同時能接受到最好、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校長周碧野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

完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建立綜合素質評價平臺,樹立“質量立校”思想,穩步提高城鄉教育教學質量。目前,城鄉之間存在的教育質量差別是公認的事實,教育均衡發展最終所要解決的就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一方面要認真分析造成城鄉教育質量差別的客觀和主觀原因,分清各種問題的輕重緩急,明確近期、中期、長期目標任務,從大局出發,科學有效合理地配置城鄉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和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過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改進教學和學習方式來解決農村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力爭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1.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

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們必須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逐步從以中考成績為唯一追求的目標和評價的標準向知識技能綜合考核評價轉變。

2.要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師資隊伍的差距。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決定教育改革發展成敗興衰的關鍵,是辦好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要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優秀教師示范課遠程教育課件,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學校,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3.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就是校園的風氣,是學校整個精神面貌的綜合反映。積極開展創建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活動,營造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在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重視精神文化建設,挖掘學校文化特色,促進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學生養成習慣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4.要規范辦學行為。

努力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的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加強監督制度和落實;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程、課時計劃,把各種課程開全開足;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確保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發展;要加強教研和督導工作,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研工作隊伍,切實發揮教學、課改、評價等方面的業務指導作用。

總之,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境界、一種理想,更是符合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現實需要的發展策略,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因此,我們要引導社會大眾樹立科學的教育均衡發展觀,防止把教育均衡等同于絕對的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資源平均分配,防止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教育發展水平等具體歷史條件去追求教育均衡,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