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總人數繼續下降,與去年相比,下降了3萬,明年或將達到100萬。(《新京報》6月7日報道)

高考曾被人們看成是改變個人命運的一條上升通道。于是,出現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壯觀景象。但是在今天,這種境況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放棄高考。

棄考的成分是復雜的,但是最主要的棄考群體是農村學子。本來他們還期望著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但是現在這成了一個幻影,還有多少的農家子弟愿意在這上面作無力的抗爭呢?作為農家子弟,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是希望通過高考這個跳板來實現人生的轉折,但是現在這個跳板也變得脆弱不堪了。農家子弟本身起點就低,他們一般只能考取二本、三本,而現在三本的費用也不是一般農村家庭所能承擔的,那么剩下只有一個二本可以選擇,這是其一。其二,就業前途不明朗,現在就業看的是“你是不是名校”,“畢業就失業”的現象比比皆是。其三,階層固化,即便農家子弟憑著自己的努力能謀到一份工作,往往也會被邊緣化。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勤奮也不能換來人生地位的改變,選擇棄考可以說是明智的選擇。它可以給減輕家庭負擔,可以在工作中尋找到機遇,雖然不一定能夠獲得多少成功,但是至少可以為自己贏得自立和社會的認可——這不比那些上了大學卻還要從頭再來的畢業生更容易被社會所承認嗎?

棄考的另一個群體是出國留學,這一部分學生數量不多,但是也在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他們棄考的目的是規避國內激烈的高考競爭,希望得到國外更前沿的教育。這其中有著多少的無奈和痛楚呢?據了解,這一群人中,大多數是學校的尖子生,或者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而他們面對著國內的教育堅決說“不”,這是一個選擇的多元性就能概括的嗎?這里面暴露的更多的是國內大學教育的弊病。國內的大學教育制度、學術氛圍、學習風氣等方面可以說都存在一些不足。一個人上了大學如果不能學到實際的本領,這大學還有什么上的價值呢?同時,大學行政化、課程設置、教師素質、教學質量及畢業找工作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無法回避的矛盾,這一系列問題至今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觀,這也是大量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棄考近百萬,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不應該只被看作一句話新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管理者,是不是應該多做一些實際的工作來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況呢?如果我們還只是躺在我們向國外輸出了多少大學生,我們又有多少學生考取了北大清華的夢中,而不去關心廣大普通學子,那么我們的教育真的到了令人尷尬的地步了。

作者單位 安徽省東至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