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上海書展上,一向低調的著名作家韓少功出現在多個文學論壇上。他說:“我經常把寫作比作談戀愛,不能天天談,要有情緒的時候才談。所以我不需要每天每月都寫作,我也可以做點別的事,辦雜志也是我的興趣所在。我覺得寫作只要維持一種規模就可以了,多寫幾本也不是不可能。每個作家都需要有自己的角度,我沒有辦法取代他們的角度,他們也沒有辦法取代我的角度?!?br> 如今,韓少功半年住在海南,半年住在湖南汨羅農村。韓少功坦言:“我不喜歡熱鬧,演講、出鏡在我看來是需要一定才能的,我認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所以我盡量遠離公共討論和媒體。我主動回到農村,最開始只是躲開應酬,但后來發現了意外的好處,這讓我換了一個角度看世界。我要的交流是不同閱歷、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反差大,能碰撞出火花,這才有意思?!?br> 談到青年作家郭敬明的書現在賣得很火,銷量動輒幾百萬冊,根據郭敬明作品改編的電影《小時代》更是轟動一時,韓少功認為,那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在一些人娛樂至死的觀念里,很多作品不需要啟迪人生。不過,時間會給出答案,有的書可能幾年、幾十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紅樓夢》這種經典作品會一直暢銷。韓少功說:“《紅樓夢》的總銷量肯定超過郭敬明的書。”
交談中,韓少功流露出對于網絡“水軍”的憂慮。據他了解,現在坊間的網絡公關公司有1000多家,它們通過操縱大量的網絡“水軍”,來操縱批評的向度。韓少功怒斥網絡“水軍”破壞了評論生態,“棒殺”和“捧殺”的大量浮現,吞沒了健康的批評,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強化國際元素,向來是海派文化的標志之一。上海書展期間,上海國際文學周同時舉辦,極受推崇。就在這個背景下,韓少功卻“唱反調”,不講文學而講文化——我們是否應該如此恭維西方文化,而忽視我們自己文化的根脈?
從“五四”開始,國內的文化精英里,就有許多是西方文化的發燒友,個別人堪稱極端發燒友。在探討東西方文明的優劣對比時,多數人的態度偏激。錢穆曾表示,除非東西方的經濟差距縮小,這種討論才能趨于心平氣和與實事求是。
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中國和西方世界的經濟差距已經縮小了不少,但中國知識分子中“西化”的偏激聲音并沒有降低。“要么是馬克思主義,要么是資本主義,反正是西方搬來的舶來品,中國自己的好像都不行了。”為什么我們對本國文化這樣不自信?韓少功很困惑。
“現在我們的城市里面,服裝、建筑、交通法規、司法制度、會計制度,以及我們讀的數理化,哪怕文史哲,很多都是西方舶來的……”這個現象毋庸置疑,但是只要照搬西方,就能帶我們又好又快地走進現代文明了嗎?

韓少功不能茍同。他很清楚,“他們的動機和出發點必然是好的,很急切地想把中國變成像美國、歐洲發達的國家,但是個別人希望徹底斬斷中國文化,換一層皮、換一層血,甚至天天講洋文,看《華爾街日報》。這種東西有沒有可行性?”
其實在他看來,爭論要中國傳統還是西方文明,這樣的命題設置本身,就是一種誤導。我們總是把來自各國的先進文明集“西方”這個詞匯于一身,但是“所謂的西方是哪里呢?到底有沒有一個高純度的、單詞化的‘西方’呢?”
韓少功也經歷過苦學英語、連給家人寫信都不用中文的青年時代。也是他率先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翻譯引進,至今仍風靡全國。但向西方文化求解一圈,韓少功認為中國人要想重建屬于我們自己的文明,出路應是建立在尋根基礎上的創新。
這并不是他新近的想法。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提出了文化尋根的概念,并被貼上了“尋根派”的標簽。
韓少功認為:“文化尋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館,不是要厚古薄今。相反,要認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學習包括西方在內的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投入現代人的文化創造。文明是一條河,總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或者說化舊為新,化新為舊,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重組和再造。 ‘尋根’牽涉到東西文化的比較,牽涉到多種文明之間的對話關系。我們之所以要討論西方、東方的文化傳統遺產,只是把它們作為資源,作為創造者的現實條件?!?br> 韓少功提到的尋根,并非埋首故紙堆,或者堅決只吃大餅油條不吃麥當勞,以及非要穿漢服留長胡子,走路吟詩一步三搖?!澳侵皇乔榫w化的對抗?!彼麖娬{的是我們作為漢字和漢文化的主人,像科學家重視千百年前的原始稻谷種子那樣,珍惜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在這個基礎上繼承和發揚,而不是激進的自我否定。
“中西方文化并不是相生相克的?!表n少功反對那種非此即彼的態度,他舉例說西方文明也有向東方借鑒的地方,比如拿破侖的改革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比如西方的科學基礎來自于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他認為“西方人這種創造的態度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br> “那種復制其他文明的想法,其實也是一種守成,是守人家的成。文化不能守成。我們要往前走,不能老是往后看?!庇趯じ幕A上創造,在韓少功眼中,是新時期中國文化重建的一條出路?!白詈檬俏覀冇幸环N創造的勇氣——把全世界的文明,不管是外來還是本土的,都視作我們重要的資源,吃透它,然后走出來,進行屬于自己的創造——不要手機用山寨的,文化也用山寨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