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微博問責背后的教育行政化
發布時間:2013-11-30 23:33:45 來源:教師報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從本月起至明年6月,濟南市長清區教體局啟動“校長上微博”活動,在8個月的時間里,全區120多名校長、園長要每天刷微博,發布學校工作情況,及時和學生及家長溝通,不發微博將被問責。(11月18日 中國廣播網)
當前,微博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學校利用微博反映工作動態,傳達通知公告,宣傳教育理念,實行政務公開,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學校管理工作的創新舉措。然而,濟南市長清區教體局啟動“校長上微博”活動,要求學校負責人要每天刷微博,不發微博就被問責的做法卻著實有諸多不妥之處。
微博雖是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卻絕非唯一平臺。微博傳遞信息的快捷性不言而喻,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當下環境中,并不是人人都有微博,也并非達到離開微博就無法生活的地步。家長年齡不一,文化層次不同,而能夠使用微博的僅僅是一小部分群體,因此,學校的微博受眾畢竟有所局限,很難等同于校門口的公示欄以及校園網站的影響力。校長刷微博最終指向的還是上級領導,而非學生家長。
此外,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最高領導者,是學校管理機制有效運轉的核心,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讓公務繁忙的校長每天定時刷微博,實質上是在給校長增加額外的負擔,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校長的注意力,讓校長很難安心學校的管理工作。
校長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管理,在于為學生創造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評價校長工作的優劣要看全校師生的精神狀態,要看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試問,校長上微博對于學生的發展到底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又有多少幫助?將“校長上微博”作為考核評價校長的重要指標,且實施問責追究制,顯然,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厘清教育工作的本質。
事實上,教育主管部門啟動“校長上微博”活動,自始至終就是一種教育管理的行政思維,是在用行政的手段干預校長的正常生活,教育主管部門的決策并沒有真正從教育的本質與實際出發,而是立足領導的個人意志,這樣的行政管理手段,只能加重校長的工作負擔,對教育的發展毫無益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新形勢下教育主管部門更應該擺正自身的位置,減少行政干預對學校的影響,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如此,才會盡可能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