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羹”與“官僚派”
發布時間:2013-11-30 22:47:14 來源:教師報
據《京華時報》11月22日報道,在西安打工的甘肅籍王先生,最近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萬分。今年40多歲的王先生長期和妻子在西安打工,兒子也隨他們來到西安讀書,并且2016年就要高考了。據陜西省新政策規定,只要孩子高考時學籍滿3年,父母任意一方在陜繳納養老金滿3年,孩子就能在西安參加高考。問題是,王先生在一小區當保安,單位卻沒給他繳社保。為了能讓孩子在西安參加高考,王先生詢問居住地碑林區人社局和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但都說辦不了養老金。許多像王先生這樣的務工人員,同樣跑了許多部門,結果都吃了“閉門羹”。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的事是父母最大的事,高考的事是孩子最大的事。哪家父母沒為孩子的高考犯過愁?尤其是普通老百姓、農民工家庭,非常希望孩子認真讀書,學出好成績,考出好分數,上大學,有出息,改變命運,盡管未必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但也可以有奔頭,有體面,有尊嚴,至少不要重復自己慘淡求生的苦路。所以,王先生和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煩惱和焦慮,落到誰的身上都會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碑林區人社局和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應該也能理解到外來務工者的處境,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如此而已。
當然,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所謂“王先生這種無檔案的情況,無法辦理”的說法,并非沒有紅頭文件依據。然而省人才交流中心社會保險代理部部長助理王衛軍說,之前他們接收過一些單獨立戶靈活就業人員,按照政策一般是個人申請,在社區內開證明,然后到轄區社保機構申請辦理養老保險。省人社廳養老保險處工作人員說,針對那些在陜打工的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到轄區的社保機構建立個人臨時賬戶,繳納養老保險金,只要養老金年限符合規定,就不影響孩子在陜西高考。可見,王先生等外來務工人員的養老金問題并非“鐵板一塊”,一定不能辦理。
不是翻歷史舊賬,而是不能忘記歷史。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制度,是農民老大哥對國家利益和城市利益的權利讓渡,國家和城市不能忘記,農民對國家經濟及城市發展的犧牲與付出。對歷史不能背叛,對農民不能忘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全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等提法,都包含了向農民“還賬”的思維。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大略,也已把戶籍制度、養老金制度等涉及農民權益制度的改革與統一,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調。西安市碑林區人社局和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對此應當心領神會,與時俱進。民生事,皆大事。即使不考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高考問題,對這些務工人員的養老問題,也應當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
王先生等外來務工人員吃了“閉門羹”,是因為有關行政部門人員享受著“官僚派”:“辦事推諉,扯皮踢球,效率低下,不作為、不負責任。”因而是所反“四風”之一,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當王先生質疑“省上的政策執行起來就這么難”時,西安市碑林區人社局和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是否聯系“四風”問題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