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競爭力第一——瑞士職業教育的啟示
發布時間:2013-11-28 11:19:58 來源:教師報
每當看到瑞士的產品,人們無不為其實用的功能、完善的設計和簡潔環保的包裝所打動。“瑞士造”之所以能夠得到各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同,主要是得益于其獨具特色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制度造就的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世界經濟論壇不久前發表的《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在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品牌占有量排行榜中均占第一。可以說,瑞士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制度為其增強綜合競爭力、促進就業和社會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代社會,就業是改善民生、保障社會穩定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而職業教育則是促進和保障就業的前提。在經合組織國家青年失業率排名表中,瑞士失業率最低。瑞士有重視職業教育的傳統,其職業培訓和學徒工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職業行會和互助會。完善的職士教育和培訓制度為瑞士各行各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勞動力,在保證產品質量和信譽的同時,使瑞士長期保持低失業率。2010年,瑞士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約27萬人。90~95%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就業,5~10%進入高等職業學院或大學深造,三分之一勞動力人口擁有高等職業學院文憑。
瑞士職業教育和培訓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院兩種。中職學制為三到四年,畢業后獲得聯邦職業教育和培訓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書,并有資格進入高等職業學院和大學深造。瑞士的職業教育由聯邦和各州政府以及行業組織共同管理,聯邦專業教育和技術辦公室負責戰略管理和開發,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質量的保障和開發、課程設置、制訂考試規則和核心教材認證、推動創新等。各州政府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辦公室負責實施和監督,包括監督學徒培訓、職業學校和教材開發、職業指導等。各行業協會、工會和雇主組織以及企業負責就制訂、修改職業培訓及考試標準、內容等提出建議,受政府委托為職業資格考試和技能考核出題,協助組織考試,組織實施本行業培訓等。
瑞士中等職業學校經費由政府、企業和學生分攤。聯邦、州和社區三級政府負擔59%,行業協會、企業和學生負擔41%。2007年,瑞士用于中等職業教育的經費就已經占到全部教育經費的12.3%。瑞士職業教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瑞士職業學校實行“開門辦學”的學徒培訓制。聯邦法律規定,前兩年的學徒工每周必須有兩天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其余時間在企業從事社會實踐。學徒期滿經考試合格后,可獲得聯邦職業技能證書,取得從事某種職業資格。近年來,行業組織越來越多地參與學徒培訓,建立專門的培訓中心或實訓車間。
因材施教促就業。瑞士的企業積極參與決定職業學的教學和考試內容,為學徒提供培訓教師和學徒工的工資。世界著名的博思特包裝機械公司培訓中心主任倫茨尼克告訴筆者,企業為一名學徒工的投入大約在1.5萬瑞士法郎,學徒工進入企業伊始就可領取實習工資,前兩年的月收入為600瑞郎,后兩年可達1200瑞郎,而在這四年內,準備上大學的同齡人則仍需要家庭的全部資助。據悉,2004年,參與學徒培訓的企業開支47億瑞郎,收益52億瑞郎。
提供早期職業指導和咨詢,有的放矢。從初中開始,學校便為學生提供系統的職業指導和咨詢,讓學生了解各類職業要求、前景等信息,對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進行評價和測試,介紹職業教育情況,為學生提供職業咨詢和實習機會,為將來職業選擇作準備。
瑞士中學生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后,并沒有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現象。中學生的去向大致分為三部分,一部分學生通過考試,繼續在高中讀四年,為上大學作準備;一部分轉向職業學校;還有一部分考入企業或行業協會的技校當學徒工。換句話說,瑞士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中學生并不上大學,他們或進入職業學校或到企業當學徒工,成為瑞士制造業的中堅力量。一位瑞士職業學校的高級主管告訴筆者,企業招收學徒工主要看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各科學習成績和操行評語,學生的品行和成績同樣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瑞士各職業學校和企業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崗位空缺情況,決定職業教育和培訓招生計劃。州政府負責收集企業用工信息,每年兩次公開發布學徒供求信息,以確保職業教育方向,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瑞士加大了信息產業技術、電子、金融管理等行業的培訓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