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觀察德國職業教育
發布時間:2013-11-28 11:16:47 來源:教師報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職業教育的國家之一。早在12世紀,手工業行會中就出現了“學徒式”的職業教育,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這一傳統發展成了今天的政府與企業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根據權威組織的統計,德國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的比例僅為20%,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則是職業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崗位。正是通過成功的職業教育,為“德國制造”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也成為德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德國職業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是其中最核心的“企業和職校合作”的“雙軌制”,更是受到各國教育界的普遍推崇。然而,人們也發現,盡管職業教育學校世界各地都有,“德國模式”似乎也不過就是加上了企業的大力參與,看起來并沒有多少復雜性,但現實卻是,“德國模式”的職業教育很難在別國復制和推廣——除了德國,“雙軌制”只在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少數國家有普遍的應用。這又是為什么呢?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究竟是哪些關鍵和細節決定了它的成功呢?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專程前往德國西部著名經濟中心城市杜塞爾多夫,走訪了當地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和企業,同教育官員、企業管理者和學徒工面對面交流,對德國的職業教育進行了一次切片式的近距離觀察。標準制定者:
“不需要那么多大學生”
“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而言,大學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職業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學歷”,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國際部主任米歇爾·沃切特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有些國家的大學畢業生占同齡人比例非常高,比如韓國,達到80%,其結果是連餐館服務員都是大學畢業的。”
米歇爾認為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固然需要大學生,但也需要很多受過專業職業技能訓練的年輕人。他介紹說,在德國,60%的青年都不上大學,而是在接受了2~3年的專業化、標準化的職業教育之后進入社會。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是“雙軌制”,將在企業實習和在學校學習相結合。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一個星期有三到四天在企業當“學徒”,其余幾天在職業學校當“學生”。
在以企業實踐實習為主,學校理論學習為輔的“雙軌制”教育下,學生畢業時就成了技能嫻熟的專業工作者并能立即為企業所用。年輕人得到工作,企業得到合格的雇員,勞動力市場進入良性循環。相比之下,那些只接受過學院教育的畢業生參加工作后卻很難立刻進入“職業角色”,需要一個相當長的轉型期。因此,在歐洲,凡是實行“雙軌制”的、職業教育比較完善的國家,如德國、瑞士等,年輕人失業率就不那么高;而那些職業教育不發達的國家卻面臨著這樣的怪圈,一方面,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不少企業招不到有技能的年輕人,缺乏活力。這些國家逐漸意識到年輕人沒有得到“合適的、面向實際的”技能教育是經濟不景氣的根源之一,也開始學習和借鑒德國的經驗。目前,德國正在和歐盟其他國家如西班牙、希臘等國家協商建立職業教育合作機制,幫助這些國家的年輕人接受正規職業教育以應對升高的青年失業率。
現代企業競爭什么最重要?人才!據米歇爾介紹,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是以企業為主導,在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中,企業投資占70%,政府投資只占30%。企業是主要投資者,也是主要的培訓機構。“企業之所以有動力搞職業教育是因為它能帶來效益,它能幫助企業在最需要的時候得到它最了解的合格員工。”
各級政府在職業教育中的主要責任是負責學校教育的部分和對職業教育的監管和協調,比如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分門別類地為社會上300多種職業制定職業教育標準,用這些標準來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
企業:
“社會對技術工人要有認可”
“企業找員工,顯然是合格的技能比文憑更重要。不過,如果整個社會對技術工人沒有足夠的認可,職業教育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德國朗盛公司總部人力資源副總裁劉崢嶸對筆者說。劉崢嶸認為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德國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尊重和認同,而這恰恰是其他很多國家所缺少的。
劉崢嶸介紹說,作為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體系的企業參與者,朗盛公司每年招收400至500名學徒工,為他們提供為期3年至3年半的實習。這些學徒工的年齡從17歲到21歲不等,主要是中學畢業生,也有一部分上了一兩年大學卻發現自己不適合大學轉而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朗盛公司為實習生發工資并在各個崗位上配備資深“師傅”指導實習。實習結束后,大約有50%~65%的實習生會被朗盛公司雇傭。
“實習制度是我們培養新人的主要途徑”,公司每年對人力需求作預測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定未來數年的實習計劃。實習生從一開始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崗位上,不僅培養職業技能,也在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鍛煉和考察。這樣,實習結束時,公司對學徒們的了解已非常充分,選拔正式員工就游刃有余了。
朗盛公司每年在實習教育體制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但公司上下一致認為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須。“作為高科技的大型化工企業,要保持國際競爭力,就必須保證充足的優質人力資源儲備”,劉崢嶸解釋說。
和很多對大學教育“執著”的國家不同,在德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上,大學文憑并不是唯一的“敲門磚”,職業教育背景能獲得和大學本科教育背景基本相當甚至更高的認可。不僅如此,德國的技術工人,尤其是那些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獲得企業“師傅”資格的技術能手收入可觀、工作穩定,而且社會地位也不低。“我們公司有上百位‘師傅’,他們并沒有額外的報酬,卻自愿帶學徒工,并將其看作一種榮譽。”
劉崢嶸特別指出,德國企業的“學徒制”其實和中國國企過去的“師徒制”很相似。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很多大型國企都有自己的職業培訓學校,車間里也有很多帶徒弟的“師傅”。這種制度后來隨著國企改制等逐漸消失了。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里,由于“人口紅利”帶來的比較優勢,中國企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產業對工人的素質和技能要求不高,企業也不大看重職業培訓。不過,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換代,技術密集型企業增多,對高素質技術工人的需求在迅速增加,很多企業在日益嚴峻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開始意識到職業培訓的重要性。“也許不久的將來,會重新出現企業辦職業培訓的熱潮。”
學徒:
“我的人生我能作主”
“我父親是電工,我從小就喜歡擺弄電動玩具,所以中學畢業時我決定來這里學習自動化。”21歲的貝爾·慕斯對筆者說。作為德國奔馳汽車杜塞爾多夫工廠的學徒工,他已經在這里實習兩年多了。在“雙軌制”的職業教育體系下,貝爾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工廠實習,其余時間則在職業學校上課。
德國奔馳汽車公司杜塞爾多夫工廠目前有兩百多名學徒工,分別學習從自動化到商務等各種和企業生產及經營相關的專業知識,每個專業都有奔馳公司統一制定的標準化教學大綱,學制根據專業不同從兩年到三年不等,公司給學徒工發工資。這里的學徒工很多都來自有資格進大學深造的文理中學,也就是說不少人是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來這里的。那父母不會有意見嗎?面對筆者的問題,貝爾笑著說:“在這個事情上,我們年輕人多半是自己拿主意,父母不太干涉的。”
實習的第一年,學徒們都在工廠的培訓中心集中學習汽車制造的基本技能——從最基礎的機械制造手工藝到最先進的汽車自動化生產線。第二年再被分配到各自的崗位上進行專業實習。“我覺得在車間學習比坐在課堂上聽講有意思多了,學東西也更快。”正在給一張車門教具上螺絲的另一名學徒工紐貝尼·賽巴斯丁告訴筆者。
據培訓中心主任尤金·博格特先生介紹,盡管現代汽車制造業已經高度自動化了,很多工作都由機器人來完成,但奔馳公司的培訓中心仍然要求學徒們從最基礎的機械手工藝開始學習,讓他們熟悉最基本的原理,保持對手工藝的敏感。“光會按電鈕可不行,到什么時候也不能丟了手藝啊!”尤金說。
每年申請到奔馳公司來當學徒工的年輕人非常多,最終能獲得實習資格的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學生,其中大部分是有進大學學習資格的。這些學生之所以進入職業教育體系,而不去念大學,大多是出于興趣,也有一些則是因為家庭傳統——“我父親是奔馳的員工,我也想來這里工作”,紐貝尼說。在同等的條件下,奔馳公司會優先考慮有親屬在公司工作的年輕人。“我們很看重這種家族式的對公司的忠誠”,尤金對筆者解釋說。
兩到三年的實習結束后,90%以上的學徒工會從奔馳公司得到一份為期5年的保證聘用合同。不愿意馬上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上大學。不過,大多數學徒工出師后還是會直接留下。幾年后,他們可以參加職業教育協會組織的分職業的考試,通過考試之后,他們可以獲得本行業的“師傅資格”。在德國,各行各業里的“師傅”收入很可觀,在社會上也廣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