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專題報道教育改革解讀:一年多考,打破一考定終身
作者:張江舟)
發布時間:2013-11-27 13:49:07
《陜西日報》2013年11月22日(記者 王帥 王國星)題:教育改革解讀:一年多考,打破一考定終身
三中全會民生讀本之三 十八屆三中全會一系列改革中,群眾期盼的高考制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決定》指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新華社 圖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說,“《決定》內容一針扎到現行考試體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數決定命運’現狀的需要,也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薄案母飳⒏呖紡摹笓]棒’變成‘服務器’,從現行以行政為主導的計劃招生轉變為專業為基礎的自主招生,學校和學生選擇權都會擴大?!?/p>
舉國大考,改革將有大動作
作為一場牽動千百萬人神經的舉國大考,關于高考的信息,總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近日,江蘇、上海、北京陸續推出本地高考改革技術性方案并征求意見,各地不約而同降低英語比重引起熱議。公眾將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教育部,希望國家層面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夠有大動作。
2010年7月,中國進入21世紀之后的第一個教育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高考改革要按照“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目標要求,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打破“一考定終身”,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的辦法?!疤剿髡猩c考試相對分離的辦法,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边@是2010年《綱要》確定的高考改革思路。
據媒體報道,2011年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學習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文章,被外界看作是方案即將出臺的信號。這樣的猜測也屬合情合理:《綱要》頒布半年多之后,教育部長再次提及高考改革,自然是落實《綱要》的進一步行動。然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很快出面否認,稱并未公布方案。
2012年“兩會”,袁貴仁再提高考改革方案,稱正在“最后沖刺”,直到今年年初,《關于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中,提出高考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框架被提上日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未來高考改革方向: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由此而來,“一考定終身”制終將被打破。
招考分離,高校自主權擴大
教育專家認為,如果說“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從技術操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那么“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則是體制上的設計,調整的是各個主體的權力和責任。
回顧30年的高考制度變遷,從“文革”結束后,初步確立了“全國統考、地方審核、學校錄取”的高考模式,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計劃招生、用人單位委托招生和招收少數自費生”三種辦法的執行再到之后的分省命題,雖然招考形式不斷改革,但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組織招生的結構一直存在。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化,專家認為,在現有的框架下,自主招生、向大學放權有可能會是最大的突破口。
自主招生于2003年正式啟動,是我國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自主權,培養教育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經過十年的發展,自主招生已成為高??荚囌猩贫鹊挠袡C組成部分,是我國高校招生多元錄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的招生計劃、標準、辦法等都由政府統一規定,命題、評卷等由政府統一組織,大學不能按照自身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選拔錄取學生,嚴重地削弱了大學的辦學特色和競爭力。自主招生被認為是改變這一局面的破冰之舉。
專家認為,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擴大,要求建立保證招生公平的新機制,首先是對高校的約束和監督、問責機制。學校主導的多元評價標準的建立,意味著高校招生工作中綜合評價重心的轉移,即由以考代招體制下的考試機構和政府招生辦公室為主,轉變為以高校為主。
異地高考,將實現教育公平
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透露,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進異地高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廣泛關注。
在北京,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08-2009學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戶籍小學畢業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學生在北京繼續讀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戶籍初中畢業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繼續讀普通高中。大量孩子在北京讀完一部分課程后,不得不忍痛離開北京、離開家人,回原籍讀書。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非本地學生在北京難以升學,尤其是難以參加高考。
而在上海,義務教育階段已有4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子弟,他們很快就面臨中考問題,如果中高考問題不解決,這些孩子將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學,產生新的留守兒童問題。
應該說,異地高考是改革開放以來大范圍觸動城鄉不同利益人群的一個兩難命題。支持者認為,突破戶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將實現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資源分配,是“有教無類”的理想寫照。反對者擔憂,異地高考的政策松動,會帶來一系列新問題,譬如大城市人口進一步膨脹、本地與外來生源利益失衡等。
有專家表示,異地高考不是一場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的對決,他們各自都有利益訴求,都要追求教育公平,這無所謂對錯,而教育公平要通過制度改革來推進。
【專訪】
改革要穩步推進且不可急于求成
——專訪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方海韻
《陜西日報》2013年11月22日(記者 劉錦)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改革中提出“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等一系列新提法引發全民熱議關注,這些政策將解決哪些教育頑疾?對未來的教育方向有哪些影響?對此記者專訪了教育專家方海韻進行解讀。
記者:方教授您好,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特別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并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給您的最直觀感受是什么?
方海韻:多年來,教育問題一直備受人們關注,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也從未中斷過,這次《決定》作為一種頂層設計,很系統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標任務,對實施改革有了更多更具體的思路,對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對于解決教育頑疾也更有信心了。其實,《決定》中的一些措施各地過去也都在探索試點,比如學區制,西安已經試點兩年了,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不夠深入,在這次改革精神指導下將會進一步細化做實。
記者:近年來,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擇校熱愈演愈烈,決定中提出要破解擇校難題,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蹦J為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
方海韻: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都是為了讓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使每個人都盡可能地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這些還需要在程序細化上做大量工作,比如現行的體制下校長老師如何輪崗、待多久、目標任務是什么,都需進一步明確。我國目前教育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缺失和不足,這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短期內不可能做到所有的學校都條件良好,但應注意資源的均衡發展,從投入上、師資輸送上向教育資源薄弱地方傾斜。從長遠來看,大幅提升教育資源供應,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爭取讓所有學校都成為優質教育資源,這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教育不公問題。
記者:大家都很關注此次提出的高考改革,提出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對此大家爭議很多,您是什么樣的觀點呢?
方海韻:制定這個改革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但如果不對現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只是單純的不分文理科,必然會加重學生學業負擔。我們應該考慮怎樣更完善的設計學科,比如文科孩子在理科里選擇一門科目來學習,或者文科孩子學習較為簡單的理科知識。我認為,在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再逐步實施不分文理科,這樣會更穩妥一些。
記者:雖然現行的高考制度有很多弊端,但仍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方式,《決定》中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有人擔心這會帶來新的不公,您覺得呢?
方海韻:不管未來采取怎樣的錄取機制都要在陽光下進行,要做到公開透明。我國目前對老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是單一的唯分數論,這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教育的長遠發展,但是分數作為一種硬性指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何設計分數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完善,需要科學評估得出結論。
記者:有專家表示,《決定》中政策的落實有一定的難度,從目前來看在具體執行改革措施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方海韻:我主張教育體制改革要穩步推進,不可急于求成?,F在中央給了原則思路,接下來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做些具體工作了,我想還是要大膽地提出改革方案,對國外和我國歷史上好的經驗要大膽借鑒,不要顧慮太多、畏首畏尾。但同時一定要小心求證,在論證可行性和以后實施時要穩步推進,不可一蹴而就。方案經過論證覺得可行了,先在小范圍內試點,然后逐步推進。教育改革關系到下一代人的培養問題,是國家民族的大事,一定要謹慎。希望不久的將來,每個孩子都能把學習當成一種享受,擁有快樂美好的生活。
【直擊者言】
考生因選擇而拼搏
《陜西日報》2013年11月22日(作者:張江舟)
中國每年的高考考生數百萬計,莘莘學子奮戰無數個日夜只望借此為自己、為家人搏一個更好的未來。鑒于現有高考制度相比于其他制度而言的公平性,讓我們痛心又無奈地忍受著中小學嚴重的應試教育,人才選拔中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
作為一場牽動著數千萬人神經的舉國大考,每年,高考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勢,日益成為中國社會“不可承受之重”。但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前行的曙光,這意味著無數考生將擁有對自己未來更多的選擇。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于教改的部分中指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逐步推行普通高?;诮y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這些牽涉到千家萬戶的改革,如果實施起來,哪怕只是一小步,對社會以及家長和學生的震撼,都是“大動作”。
目前學生的主要負擔在于“一考定終身”,如果能夠一年多考,讓學生通過選擇最好的成績申請相應的高校和專業,則可以最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學習質量。擁有更多的選擇,還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緩解“一考定終身”帶來的焦慮、壓力和負擔。
增加對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評價的關注度,使之真正發揮作用,引導學生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引導他們發揮個性。所謂個性,就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潛力,來做一些學習,讓他多發揮長處,而不是總和自己的短板較勁。我們可以大膽展望,將來的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必須都參加,但高考的計分科目考哪些,可以自己選擇。
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目前的外語教學進行糾偏,既能夠對學生學習進行一定的考核,也能夠發現外語學習的苗子,為他們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將其他人從現在的“英語熱”中解放出來,學習他們該學習的,培育他們真正感興趣的。
曾經一度被制度緊緊束縛的翅膀即將解放,不難想象,此次教育改革即將帶給學生們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不僅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讓他們可以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做主,更會帶給他們發揮個性,追逐興趣,奮力拼搏的勇氣和信心。
(信息采集:孫永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