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1988年,我國提出“素質教育”的訴求;1999年,“素質教育”被寫進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然而,20多年過去了,全國大多數地方仍然是“高舉素質教育大旗,扎扎實實做好應試教育工作”。“發展形式”理論創始人霍利斯·錢納里有個著名論斷:“在不具備普遍必要條件的情況下,找到關鍵性阻礙并改變它,就能加速發展。”教育觀念、教育體制、學校、受教育者、社會用人機制和標準、教師素質、教育環境等,影響素質教育實踐中的障礙很多,但關鍵性阻礙究竟是什么呢?該如何去改變它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已經有了清晰的論斷,“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關鍵性障礙在教師,只有教師普遍具備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識、觀念、能力和素質,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評估給教育實施以導向,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就必須改變以分數為標準的評估辦法。
我們必須正視,當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還達不到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走入教師行列的,這會對他們的教育教學形成嚴重的路徑依賴。如何使教師具有實施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能力和自覺?在知識結構固化和路徑依賴之下,實踐已經證明,僅靠教師的自覺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外力的介入推動。西安市對中小學教師進行綜合素質測試,并作為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獎懲等方面的依據,就是強力推動教師素質結構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年來,對教師進行考試的信息日漸增多,考試的形式也日漸升級,甚至發展出“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考場、同答一張卷的考試”,正因為這種考試的實質,是也將老師逼上“瘋狂”的應試教育之路,所以遭受了很多質疑。但西安市的教師綜合素質測試不一樣,一則考試內容主要是測試教師的創新能力、實踐水平、人文素養,這是教師進行素質教育必備的前提;二則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強化應試教育,而主要是“全面了解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教師素質教育水平、綜合素質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等,為下一步提高培訓針對性提供科學的依據”。
雖然我們還不能保證西安的嘗試就一定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在過程中也會遭到各種質疑,但既然大的方向與思路沒有問題,就應該值得去試驗。至少,在一段時期內,這種測試對引導和激發教師從創新能力、實踐水平、人文素養三個方面反思并提升自身素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是有顯著意義的。然而,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種考試的過度強化,都有可能導致初衷的偏離,淪為一種應試。如果把握不好,在還沒有將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戰場解放出來的同時,又將教師趕進了另一個應試戰場,就將適得其反,成為素質教育的另一場災難。
因此,西安市的教師綜合素質測試,也應該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比如,不一定必須每年都要考,不需要直接和每年的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評優獎懲等掛鉤,只需將測試的結果作為“實施有年限的教師資格注冊制”的必要依據之一;建立動態題庫,將培訓與測試適當分離,每年給予教師多次參加測試的機會,每一個注冊期只需通過一次測試即可,在促進教師終身學習的同時,也避免了“一考定一年”的弊端,避免了教師綜合素質測試應試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