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回歸教育本質
發布時間:2013-11-27 14:07:52 來源:教師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一系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措施。在一系列教育改革新舉措中,社會各界對全國統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看法不一。
支持方認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發展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工作的專家組成員、教育體制改革專題組組長、沈陽師范大學教授孫綿濤表示,文理不分科就是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教育,除科研領域等專門人才以外,絕大多數人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從教育規律來講,過早地分文理科,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這是一種功利性的表現。你怎么知道這些孩子是喜歡文科還是理科呢?過早地選擇好了文理科,以后想改也改不了了。”杭州第二中學校長葉翠微說,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人才,文理科知識都懂,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不管是文科課程還是理科課程,包含的知識都是未來培養各行業人才的基礎,大多數學生都必須掌握。文理不分科,對高校、對學生都是件好事情。”復旦大學招辦主任丁光宏教授強調,中學階段是人生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期,如果沒有在這個時候將知識結構搭建好,以后可能很難彌補。“不分文理科,其實是回歸了教育育人的本質”。
異議者認為,文理不分科有可能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且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山東省棗莊市第八中學校長劉書龍表示,一旦不分科,課業壓力的增加不言而喻,甚至連學生家長的壓力也隨之會增加。現在的素質教育希望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但文理不分科的政策又希望學生能夠全面發展,這顯然有點矛盾,畢竟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光是目前的學習狀況就已經讓他們非常吃力。東北新聞網王翠榮說,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分科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有利于高校擇優錄取新生。王翠榮贊成高二以后進行文理分科,因為高二以后的高中生學習負擔過于沉重,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還可讓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長,揚長避短,從長遠來說比較有利于選拔和培養專業人才
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高考改革必須以考試招生分離為核心,如果不推進考試招生分離,而只是在考試科目、考試形式上作改革調整,將很難打破當前的應試教育體系高考考試與錄取制度的改革,是推進中學教育改革的關鍵。如果高考考試內容不變,按卷面成績高低集中錄取,那么中學的教育必然是高考考什么、中學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可以說,文理分科,是目前高考制度所衍生的問題,考試制度不改革,無論文理是否分科,中學都只會關注知識教育,而不可能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制度環境下進行中學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幾乎可以肯定,難以有任何實效。只要政府部門愿意放權,把教學權交給中學、把考試評價權交給社會中介、把招生自主權交給大學,一個新的招考模式將逐步建立。在這種模式下,中學可以不圍繞考試指揮棒而自主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大學可以根據學生參加統一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中學的學業成績、中學綜合表現,根據自身對人才的要求,自主錄取學生。如此,文理分不分科將不會是一個問題。
本報記者馮麗綜合《半島都市報》、《山東商報》、《華商晨報》、《新聞晨報》、東方網、杭州網、東北新聞網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