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筆者認為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努力實現“四化”。

一、美麗化

在教學中, 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創設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現代科技中的美滲透到學生心里,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美、賞析美、體驗美、創造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美的感受和鑒賞過程中獲得知識,養成能力,得到精神的凈化和品質的升華。在“公頃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在課前和學生互動的時候,向孩子們介紹了谷歌衛星地圖。當美麗的旋轉著的地球出現時,孩子們驚叫了起來,隨著一步一步地搜索,電子衛星地圖上出現了我們所在的城市、學校以及上課的教室,所有的路和建筑物在地圖上都標得清清楚楚,孩子們歡呼了起來。整堂課,教師呈現的圖片都是異常美麗的,學生仿佛置身于藝術的天堂里,一張張興奮的笑臉,就是教學成功的見證。

二、情感化

課程目標把“情感體驗”作為發展性領域內的一個目標,從而使“情感體驗”教育成為教學目標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情感”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法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行測量圓,學生想到了“化曲為直”的方法(把鉛絲拉直后量)。教師接著出示一個圓片讓學生量出它的周長,學生想到了用線繞著它圍一圈,再量出線的長度。有的想到了把紙片在直尺上滾一周,看刻度。教師接著用線(一端拴著一個重物)甩出了一個圓,問學生現在你還能用拉、繞、滾的方法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許多學生臉露困惑之際,教師順勢指出了用繞線或滾動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局限性,必須要探討出一種更為科學的求圓周長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層層設疑,不斷給學生制造思維沖突,處處激發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體驗,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去進行知識建構。整堂課學生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動手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領悟數學方法。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自主化

新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權力下移,這意味著學校的教師有更大的自主權開發和設計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師除了教學教材中的內容外,還可自主地選擇教學內容,開發適合本班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 “圖形覆蓋的規律”(五年級數學)教學,教師讓學生自行找出“1、2、3、4、5、6、7、8、9”每兩個數相加得到不同和的個數,再在小組內交流,可用每次向右框兩個數的辦法就能找到不同和的個數;接著再讓學生分別每次框3個數、4個數、5個數得出求不同和的個數,再通過觀察表格得出規律:數的總個數-每次框的個數+1=不同和的個數。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地鼓勵學生、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通過自主探索、自主創造,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要點。

四、開放化

隨著教育資源觀念的引入,大學校觀念形成,學校增強了與社區、家庭的互動及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互動,學校已不再封閉地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的基礎條件,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學校、教師和學生乃至家長都應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也就是說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幫助,課程資源不僅僅是教育界的事,而且也是全社會的事。開放化的數學課堂教學首先要求課堂教學模式是靈活動態的;其次要求教育思想及教學設計是開放的,上課地點也不只局限于教室,可以在操場上或者其他場所。如 “認位置”教學,教師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操場上,讓學生席地而座,并相互說說我和周圍同學所處的位置關系,而后又設計了一個數學活動:教師準備了一個模擬小超市,然后由小組內的同學指揮另一個學生(向前、向后、向左或向右),按他的口令到達某一地點拿取自己小組喜歡的物品。

只有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四化”——美麗化、情感化、自主化、開放化,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才能構建數學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