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現如今,在課堂學習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終身學習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要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因而,從小培養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就如何培養簡單探究:

一、激發興趣,奠定基礎

1.鉆研教材,用活教材。

新教材以興趣為先導,圖文并茂,形式多樣,因而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內的樂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用活教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一年級上冊生字“田”時我說:“教室的窗戶會寫字”。同學們立刻興奮了,趣味十足,尋找各種會寫字的物品,這個說日光燈會寫“一”字,那個說黑板會寫“口”字。一個同學走到講臺前說:“我的身體會寫字”。他兩手平舉,雙腿分開“寫”了個“大”字。同學們受到啟發,紛紛效仿起來,他們一會兒雙手斜下舉,雙腳并攏“寫”了一個“個”字,一會兒把雙手平舉,雙腳并攏“寫”了個“十”……這樣巧妙的練習設計,點燃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創造意識,激發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創造的興致。

2.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①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具,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②動手操作、實踐活動,有親身的體驗;③寓教于樂,有目的做游戲。如在講《坐井觀天》一文時,到底誰的說法正確?我就帶學生到操場上,先拿著紙筒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去掉紙筒看天,天又有多大?學生找到了答案。我又讓學生用手擋住雙眼看天,當然看不到天了,那天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學生就很容易得出:看問題一定要全面,不能被某些表面現象迷惑,思維得到了發展、升華;④學習表演相結合。教學《我的家》時,讓學生跟老師邊做動作邊朗誦,然后表演,學生興致很高;⑤讓學生充分想象,激發學習興趣;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的傳授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我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1.指導學生掌握常規的學習方法。

針對預習,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具體內容,有時需列出預習的提綱;其次預習要評價,才能引起學生重視,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帶著問題聽就會更認真,注意力集中。課堂上要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認真完成練習、作業;課后復習,可以做書面作業加以鞏固,也可將知識歸納成體系,也可在生活中加以運用,也可做游戲,邊玩邊鞏固已學知識。

2.及時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識字的方法很多:①看字形認字,比如“山”、“田”;②偏旁加熟字認字,如“們”:“亻”加“門”;③部首變換小魔術識字,如“誰”—“讠”變“扌”→“推”;④看拼音識字;⑤看上下文猜字;⑥查字典,問別人等等。學生由于掌握了學習方法,會運用識字工具,就能通過各種途徑自己學習,培養自學能力。這時,他們有了一種成功體驗,也增強了自信,老師再抓住時機表揚,學生將會更快樂,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很自然地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自覺地、主動地去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因人而異,區別要求,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如:①我經常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有主見。我常說:“問題答錯了不怕,就怕你不說”,對回答錯誤的不去批評,而是很和藹地指出其錯誤所在,鼓勵學生敢說。久而久之,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②本班一位同學,頭部嚴重創傷,反應時好時壞,上課不發言,我就找簡單問題讓其回答,其有了成功體驗,他不懂的簡單問題我也耐心講解,又對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予以表揚夸獎,現在他愛發言了,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總之,教師要不厭其煩,循循善誘,體現自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注重學生的終身學習,培養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習慣,這對學生自身,對促進社會發展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