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作者: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城關初級中學 楊 瑩
發布時間:2013-11-19 17:24: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何把課改思想真正貫徹并自覺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
初中學生正處在由青少年向青年成長的轉變期,生理和心理也隨之產生較大變化,依附、順從的心理減少,獨立、叛逆的心理加重。在學習知識時,機械、被動接受的方式逐漸被能動、主動獲取方式所替代,思辨能力增強;但受知識容量和實驗經驗不足的制約,思維容易簡單化而又任性和固執己見,甚至走向偏激。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始終堅持因勢利導,而又不放任自流。我在七年級思想品德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預習《點睛之筆》,理清在學習這一課時應達到的目標;再引導學生預習《資源與學案》中的《我的新知識》;最后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再現》。通過引導學生預習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在心理上克服對老師講授的依賴心理,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就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提高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想象探究,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策略
實踐過程中,貫徹始終的是一個探究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和創造的過程。但探索和創新活動無疑需要問題引入,“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探索總是與問題緊密相連,問題集市探索的起點,又是探索的驅動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展開想象,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我在教學《珍愛生命 熱愛生活》這課時,為深化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設計的情境問題是:“一陣雷雨過后,一群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在路邊一棵大樹下發現了一只受傷的貓頭鷹,有個同學說:‘聽大人說,貓頭鷹是不吉利的鳥……’,請同學們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想想如果自己當時在場會怎么做?并簡單說明理由。”
同學們思考片刻后,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我會帶回家,為它治傷,喂養它。如果大人反對,我會找出資料給他們解釋,讓大人知道貓頭鷹是益鳥,善于捕捉田鼠等有害動物。”有的同學說:“我也會給它治傷,然后放歸自然,因為它也是大自然的一員。”還有的同學說:“鳥是人類的朋友,人應該與它們友好相處,有困難就要互相幫助。”
最后,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我做了簡單的小結:“對貓頭鷹的認識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若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就不會產生偏見,大家一致認為對受傷的貓頭鷹應該被救助,表現了同學們的善良和愛心。熱愛自然界里的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保護自然。”隨后,我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舉幾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破壞自然的實例,說說其危害性。以此讓學生知事明理,收到該課教育的功效。
三、開展合作交流,啟發思維創新,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法
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合作交流則是學生探究的必要環節。自主學習是合作交流的基礎,沒有自主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交流;反過來,開展合作交流又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獨立自主學習。所以,我在教學中把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滲透在探究問題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力求逐漸摸索和總結出自主、合作、探究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在活動課教學中,我針對某一問題讓學生廣泛討論,暢所欲言,把課堂變成學生交流思想、交換信息、形成共識的場所。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達到完整的掌握知識、樹立正確的觀點的目的。討論能使學生在活動探索中發現新知識,交流能使學生相互了解,取長補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廣泛而經常的合作交流,不僅有利于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形成融洽教學氛圍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加強思維鍛煉激發創造靈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幫助學生沿著愛學(形成學習動機、進入學習情境)——會學(明確目標、掌握方法、反思評價)——善學(質疑、探究、創新)的路徑,步步攀升。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協作、學會探究、學會創新,在自主學習中不斷獲得主動的、全面的發展。
